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台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0-11浏览次数:41

  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台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陈智)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校数量已超过1000所,在校生已达590多万人,成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我国高职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专业化成为高职教育的主导模式。一些高职院校追求“服务地方”和“创自身特色”,把“职业导向”作为办学目标,产品带专业,专业数量增多了、专业面变窄了。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例,不同工业区有不同的主打产业,配合企业与产品的“专业”就自然成了当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第二,工具化倾向严重。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认识方法的“工具理性”。一切教育对象都被客体化,伦理问题、价值体系不能进入教育的视野。二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功利主义的。一切事物的价值和存在的理由,要视其“有用性”为标准。在一些技术院校,教学内容主要是实用性知识。

      由于离职院校的“先天特性”与“后天定位”,使上述问题更为严重。所谓“先天特性”,是指高职院校缺乏普通大学的人文传统。所谓“后天定位”,是指高职院校以培训技能为目标,毕业生的就业率、职业对口率是它考虑最多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尝试进行“通专结合”,即引入通识教育,让通识教育贯穿于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中,这里的“通识教育”有两层涵义。

      第一,“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它强调每个专业宽厚的知识基础,使专业在精深的同时能汲取更广阔的发展养分。

      第二,通识教育要解决现存工具化倾向使人客体化的问题,要承担人文教育的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大批新兴工业区从不久前的农村脱胎而出,一大批职业技术类院校也应运而生。从这类院校的生存、发展状况来看,地方政府及产业往往要求学校的专业开发和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的关系越紧密越好。学校积极响应,因此不乏职业导向、订单式培养等模式。毫无疑问,这些院校理应积极适应地方的经济发展要求,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持。还有一些院校雄心勃勃,希望引领社会发展,担当带领当地社会发展之重任。在把传统农村变成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教育更关注对人的改造、对观念的改造,而这是无法以单纯技术培养来完成的。这恰是不少高职院校面对的现实任务。但这一任务完成得如何,甚至是否进入了教育者的思想视野,都还悬而未决。职业技术院校必须要意识到,在与地方、产业界密切合作的同时,不应失去教育目标,不应丧失大学的主体性。高等教育包括高职院校不能等同于职业培训所。大批青年踏入高等教育门槛,而学校若只强调技能培训而忽略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才是没有尽其社会职责。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乃是当务之急。

      二、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模式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具体的教改中提出“通专结合”的培养构想,并初步探寻它的可行模式。所谓“通专结合”,就是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奉,同时还要适应文化、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要求,适应专业化的要求。通专结合要具体地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学时分配以及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等方面。
 

      钱穆先生在其《中国学术通论》一书中,将中国学问传统分为三大系统。

      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电”。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一有理想有价值的人。

      第二系统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此即所谓“学以致用”。

      第三系统是“学统”,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近代中国人常讲“为学问而学问”即属此系统。

      “通专结合”,是“人统”与“事统”的结合。对“人统”的关注是教育的共性;对“事统”(专业化、实践性)的侧重则是高职的个性。

      通识课程体系包括由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构成的一个完整通识课程体系。必修课是通识课程群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课程,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选修课,再扩展至任选课程。这一体系既有严格的课程配置(必修),更注重弹性地渗入各理、工、医等专业。

      通识核心课程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生活体验则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及生产实践、课余科技和文化活动;走进企业、工厂、社区、乡村,参与和组织各类社会活动;与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各行各业的代表性人物进行座谈,科技、艺术的各种竞赛等,可使学生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得到体会,促进身心的成长。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优美、明净的分功能校内建筑群,环校园的河、校内的人工湖,校徽,以及突出的学院标志——“智慧门”等,用传统的文化符号和有形的建筑语言,培养学生的“爱智”心向。校园建设凸显人文情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在“通专结合”,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改征途上迈出了一步,但改革的道路是艰难与漫长的。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需要做的是逐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具有高职特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建设一流的高职教育而努力探索。

                                                                                         
原载:《教育研究》(京)2005年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