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2-23浏览次数:156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黄冈农业学校和省部级重点中专黄冈财贸学校、黄冈机电工程学校三校合并,于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经过近60年的职教磨炼,特别是近十年的高职教育实践,学院已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湖北省职教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一颗璀璨的职教明珠。温家宝总理两度视察黄冈时,考察了学院农业技术推广基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教育部长陈至立曾亲临学院考察,充分肯定了学院在职教方面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湖北省第二人口大市、第一农业大市、第二建筑大市、几百位将帅的故里、闻名中外的教育之乡――黄冈,地处鄂豫皖赣四省交汇区,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黄州。学院北依省级黄冈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临国营南湖农场,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现设8系、1部、2院,开设47个专业,在校生12000余人,专任教师57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92人,“双师素质”教师289人。拥有各类图书90余万册,各类计算机2500多台,校内实训室、实训中心58个,其中生产性实训中心10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3个。建有校外实习基地266个,其中工学结合紧密型实习基地93个。

  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树品牌、创特色、建示范”的办学战略。树立了“用老区精神办好高职教育,办好高职教育服务老区经济”的办学思想。确立了“崇德、强能、务实、创新”的校训。形成了“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提升内涵、创建示范、特色强校、服务至上”的办学理念。确定了“立足黄冈市,对接大武汉,面向大别山,为老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广大师生员工发扬 “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艰苦建院,质量立院,服务兴院,特色强院。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层双向融合”的高职教育模式。该模式涵括:宏观层面的“校县对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双赢共进”办学模式;中观层面的“双环境、双师资、双证书”相结合的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微观层面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班子团结、勤政廉洁,有很强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领导集体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办学定位准确、思路清晰、教育观念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加大投入,改变了校园面貌与环境,改善了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领导班子具有较强的战略思维、科学决策和资源整合能力,是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核心。

  党委书记张鹤桥同志办学理念先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很强的领导力、执行力、学习力和创造力,表率作用好,威信高。具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为学院开展校县对接、校企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社会资源。院长陈年友教授,硕士生导师,年富力强,是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非常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具有较强的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很强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善于沟通协调,整合社会资源,作风民主,学识水平高,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北省教育厅,黄冈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依法治校,在发展高职教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院面向市场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重点建设贴近老区经济发展的生物制药技术、畜牧兽医、建筑工程技术、园林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电算化等专业。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根据黄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设置专业,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改革卓有成效。现建有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9门,院级精品课37门;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示范院校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9个,院级示范专业9个。学院坚持对证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专业技能扎实。设有“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158号)”、“建设职业技能鉴定站(17001238号)”、“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420076考点)”、“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点(43244考点)”等职业技能鉴定站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96%。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法多、特色浓,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学院充分利用黄冈红色资源、人文资源、教育资源,对学生实施成人成才的“两成教育”及父子情、手足情的“两情教育”;注重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四职教育”;建立上课率、及格率、就寝率、事故率的“四率考核”长效机制;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着力推进“创造家的环境、提供家的服务、营造家的温馨、培养家的情感”的“四家建设”,让师生在情景中体验,在劳动中锤炼,在合作中进步,在交流中提高,出现了全院上下相互服务的良好局面。将老区文化、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素质教育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2007年10月受到教育部思政司表彰),师生的职业素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学院建立了“合格+特长+就业服务=满意(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学校、社会五方满意)”的就业模式,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实现了连续七届毕业生就业率过9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有5%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学院强调教师多元角色,注重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双师结构,建立了拥有400名兼职教师的资源库,常年聘请200余名兼职教师。现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院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

  学院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服务老区经济发展。学院在应用技术研究、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成效显著。近5年来,学院教职工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6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78篇。公开出版教材和专著400多种本,其中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28部,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18部。承担国家、省级教科研项目68项。自主研发的“龟山松萝”、“春缈”茶叶多次荣获“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2007年,“春缈”茶叶荣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金奖。

  学院立足黄冈市,面向大别山,服务大农业,社会服务取得明显效益。在大别山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特别是在黄冈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进而走向现代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了科技人才优势。组建了由41家企业和15所职业院校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参与科技扶贫与开发;开办技术培训班,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校企合作研发,打造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建立国家“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参与公益事业等途径,为促进黄冈及大别山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黄冈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森工、机械电子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几年推广实用技术146项,取得直接经济效益8500万元;累计培训农民56100余人,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900余人。学院荣获“2005年度黄冈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先进单位”、“2007年度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品牌基地”等称号。学院11名教师成为湖北省农业科技110首席专家、黄冈市科技顾问。学院目前正积极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与十县对接、百村共建、千企合作、促万户致富,实现了高职教育与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相互促进。

  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学院先后与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埃塞俄比亚、乌克兰、荷兰等国家有关高校、行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进行职业教育交流、师资派遣、留学生培训;与黔南民族职院、宁夏工商职院、鄂州职业大学、黄冈科技职院等8所中西部高职院校建立对口支援和交流合作关系。

  建院以来,学院扎根老区、服务老区、建设老区、回报老区,为大别山区及周边地区输送了近10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黄冈市乃至大别山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学院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历程,现已步入提升内涵,打造品牌的良性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