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就业:神州大地涌新潮
                                                               (宗河) 
      去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后,全国许多地方和高校积极行动,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采取多种措施,出台相关政策,加强教育引导,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校企合作,收到明显成效,2005年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人数大幅增长。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就业保障机制 
  
      华北电力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实施“一把手工程”,全面负责规划和协调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确保“经费、场地、人员”三到位。吉林大学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顾问和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通过开发就业信息网,为各方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促进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为到基层就业的学生提供主动服务,允许学生报到单位和档案、户口迁往地址不一致,解除了毕业生的顾虑。中国农业大学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复旦大学利用校产业办资助和孵华体系,资助扶持毕业生到西部创业,同时与企业联合设立“西部创业基金”,资助毕业生到西部开发科技项目或开办企业,并成立专门的后援小组和专家顾问小组,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南京大学启动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的“雄鹰工程”,建立绿色通道,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引导策略,促进西部、基层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相互了解。陕西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甘肃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宁波市教育局、西南财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保障措施和机制。 
  
      加强教育引导,拓宽就业空间渠道 
  
      华东理工大学向全体毕业生发出“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倡议,并举办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千名应届毕业生考察市郊中学”活动,在全校形成了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东北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分别向东北26所高师院校及全校毕业生发出“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倡议。武汉大学通过创业者报告、个别辅导及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分析西部和基层工作的优势和成长空间,还将《毕业生就业指导》纳入正式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通过网络、报刊、课堂等多种渠道向毕业生宣传、介绍西部,邀请在西部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做报告,组织学生到西部考察和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就业热情。中国海洋大学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引进网络职前教育课堂,建设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的毕业生就业网络服务系统,并积极搭建全国涉海高校毕业生网上平台,拓宽就业渠道。河南省教育厅、重庆市教委、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也分别采取了多种教育引导措施,进一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加强校企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探索一条“社会需要、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由学生创办了北京首家“民工学校”,10余年以志愿服务方式开展社会实践;与北京市密云县、大兴区开展共建活动,搭建科技平台,服务基层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华东理工大学先后与周边十多个城市建立合作关系,并多次组织毕业生到基层参观考察,为毕业生提供基层锻炼岗位。同济大学采取“服务基地化”模式,已与云南文山、元谋、孟连和重庆万州等地建立长期的西部服务基地,以利工作的延续开展。南京大学与江苏、浙江等地建立合作基地17个,不断输送毕业生到基层单位、中小企业就业,并面向基层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见习,一年来已有1200余名学生参加了就业实习,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打通了渠道。中国人民大学从去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学生赴四川省自贡市等地进行挂职锻炼,推动单位与毕业生的交流。东北的高等师范院校与80个基层县市分别签署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合作协议。西南交通大学积极与各街道办事处及周边郊(县)区联系,目前已输送了27个专业的200多名优秀学生到基层挂职锻炼。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每年都组织学生到新疆油田、青海油田、玉门油田等西部石油石化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这些单位也与学校开展“订单式”培养,设立奖、助学金,许多学生在实践中爱上了西部、选择了西部。上海市教委、安徽省教育厅、东华大学等单位也在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及进行社会实践方面采取了积极的举措。 
  
      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 
  
      中国农业大学对到西部地区、县及县以下单位就业的毕业生颁发荣誉证书,到西部地区县及县以下单位就业的奖励5000元,到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及县以下工作的奖励10000元,到非西部地区县及县以下(不含北京、上海和天津)单位就业的奖励3000元,到非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及县以下工作的奖励6000元,对到北京、上海、天津远郊县工作的奖励1000元。复旦大学对非西藏生源前往西藏就业的毕业生每人奖励5000元,西藏生源每人奖励2000元;对前往新疆和青海就业的毕业生每人奖励2000元,前往西部其他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每人奖励1000元。已获校内贷款的本、专科特困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可免还在校期间全部贷款。在西部和基层工作两年以上且表现优秀的本校毕业生,如两年后报考本校研究生,总分可加15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学校设立“赴西部、基层和部队工作优秀毕业生奖章”,并对表现突出的授予“复旦优秀学子”称号等。华东理工大学对每位到西部和基层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奖励1万元,并授予校“优秀团员”称号。华北电力大学在校期间到西部、基层及艰苦地区就业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减免在校期间贷款及所欠学费。 
  
      厦门大学规定,到部队就业的毕业生(国防定向生除外),学校一次性奖励4000元;已获得校内贷款的本、专科特困生,可免还在校期间的全部贷款。东北师范大学对签约到国家级贫困县以下基层单位的毕业生派遣时发放6000元奖励,并授予“基层就业先锋”称号,考研时予以免试、加分或同等条件下学校优先录取等。安徽理工大学设立100多万元专项奖励基金,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煤炭艰苦行业就业。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也根据情况制订了相应的鼓励措施和奖励办法。 
  
      到西部和基层就业毕业生增多 
  
      据北京市教委统计,2005年北京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人数达4580名,比2004年的2815人增加62.7%。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有136名本科毕业生和109名毕业研究生到西部就业,比2004年上升约2.5%。华东理工大学2005年有70余名学生到西部就业,面向基层就业学生比例接近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2—2005年有1000余名毕业生主动选择到西部就业,2005届石油石化主干专业就业率超过90%,已签约毕业生中90%以上都选择在基层就业。武汉大学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已从2001年的21.9%升至2005年的35%。南京大学实施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的“雄鹰工程”后,已有600余名毕业生表达了到西部、基层单位就业的意向,200多名毕业生走上了西部、基层单位的工作岗位。 
  
      西安交通大学2003年统计显示,有65%的博士毕业生和30%的硕士毕业生投身到西部建设中。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已有50多名毕业生与基层、西部地区企事业单位签约。四川大学2005届毕业生中有近50%学生选择了到基层、西部、艰苦岗位就业。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达84.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从2003年至今,已有1335名毕业生到祖国西部、基层和贫困地区工作。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1日第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