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目的决定其应有的价值取向(马必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03-13浏览次数:42

                                  职业教育的目的决定其应有的价值取向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马必学)


      近日,《教育与职业》杂志社邀请我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应该是 “以人为本”还是“以能力为本”发表看法,我从事职业教育近30年,深感此问题对指导职业教育的实践非常重要,为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个事物的价值取向,应该取决于这个事物存在的目的和它的宗旨,包括它的内涵与特征。“以能力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原则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所决定和要求的。因此,在职业教育领域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
    
     能力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出发点
    
     从职业教育的本质来看,职业教育是把受教育对象培养成为某种职业能力的劳动者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其培养目标是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通俗地说,就是培养“职业人”的教育。因此,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征。正因为这种独特的内在要求,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设置、考试考核标准等方面都必须以培养人的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离开了“能力培养”这个核心,职业教育就丧失了它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固有特性和独特价值。
    
     能力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从词源和词义上来分析,简单地说,“能力”就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具有的能动力量。人是能力的载体,能力要通过人的具体活动来体现。因此在社会分工中,我们通常称之为“职业能力”。它必须经过严格的、系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来完成和实现。而这正是职业教育的使命和任务所在。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所获得的决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操作技能,而是包括身体、心理、文化、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在内的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实际上也是在职业教育领域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现,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的,它与人的天赋,个性特征和可接受性是相关,不同的教育类型和层次,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会是一样的。能力本位实际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原则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那种把能力等同于操作技能的观点在实践中是非常有害的。
    
     能力为本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从概念本身涵盖的范围来看,“以人为本”是一个政治理念,社会理念,是一个大原则、大方向,也是一种文化思想、一个并不新鲜的哲学命题,而不是一种具体的价值判断。其核心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一切都要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它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换句话说,各行各业都应该以为人的需要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强调尊重人、重视人。因此,我们发展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教育等,最终目的其实都是在为“人”服务。也正是因为“以人为本”是一种思想、一个大原则,对各行各业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所以它现在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每一个领域都可以把“以人为本”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理论上来说,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一个概念如果太过宽泛,就失去了对某一事物的具体指导意义。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宗旨,以及它的本质特征要求在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普遍原则下,坚持“以人能力为本”,才是最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一种价值取向。

                                                                      (原载:《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28期
                                                            《教育文摘周报》2006年2月15日第五版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