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研究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柴福洪)
[摘 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华大地上的产生与发展,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其理论和实践都不完善,它在大众的心理定位、“培养基”定位、“容质”定位和生态定位尚不明确,有待我们上下一齐努力,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狠抓“五个结合”,搞好“五个开发”,争取五个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必能屹立于高教之林,必能把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成强大的人力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五个定位 高职“培养基” 高职之魂 高职生态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或高职,并特指专科层次)在中华大地上如雨后春笋一般。截止2004年底,全国的高职高专院校达1047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4.48%,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到目前为止,高职教育尚处于幼年快速成长期。从理论到实践,许多问题还没有定论,高职院校办学,很大程度上存在盲目性,教学上存在“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现象。更谈不上《高等职业教育学》和《高职学生心理学》,以及“高职教育院校研究”等系统性理论和研究学科的形成。在公认的系统性理论和学科尚未形成之前,我们必须明确高职的定位,铸就自己的魂,改善生存环境,高职院校才能健康成长,适应社会需要。
一、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基”的定位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教育分为七个等级,并将大学教育分为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和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标准分类”中对5A的描述为:“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目的是进入高级研究课程和从事工程要求的职业作充分的准备”;对5B的描述则是:“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5B)是相对独立的高教类型,它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内涵,以区别于普通本科(5A)教育。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高职教育的“特色”与“内涵”是由培养人才的“培养基”和“培养基的容质”决定的。传统中国社会教育“培养基”的“容质”是“学而优则仕”。到今天,读大学由“立志做大官”演变成“立志做大事、赚大钱”。
然而,社会大量需要的是,能够认真做“眼前的小事、具体事”,“会做事”的人才,“做大官、做大事、赚大钱”的人才,是“科举教育”和“精英教育”时期民众自发的心理定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大众化教育,培养的是大批的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劳动者,与传统的民众心理定位和“培养基的属性”相距甚远。
目前,高职教育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的原因,就是人民大众对大学生的传统心理预期,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有较大距离。高职院校办学的盲目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基的属性”和“容质的特性”尚不明确。有待于整个社会一齐努力,树立接受高职教育是人生职业生涯的必经之路的观念。但,首先要解决的是,职教工作者的教育思想观念。
“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劳动者”,就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老百姓”。其内涵不是“立志为官”,而是“立志为民”,打算一生认真做事、做小事、做具体事;其特征是“文武双全”的“技能型人才”,并能见事做事、会做事、做好事。这就是我们通常讲“指导思想定位”、“观念、理念定位”。继续前推,就是“培养目标定位”和围绕培养目标的“教育行为定位”。“教育行为”若可称为培养人才的“培养基”的话,高职教育定位,就是“培养基”的定位。
由此可见,高职教育的“定位”包括五层含义,一是(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劳动者的)思想观念定位;二是(教育部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参照国际上的通行作法确定的)培养目标定位(即高技能型人才);三是(高职教育院校培养人才的)“培养基”的定位;四是“容质” 定位(即“培养基”的核心、教学行为核心定位);五是(高职教育的生存发展环境的)生态定位。
目前,不是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观念和培养目标不明确,而是对高职教育院校的“培养基”的属性不明确。也就是围绕教育部给我们确定的培养目标——“高技能型人才”这个中心,如何组织教学和育人的“定位”不明确。
“围绕培养目标中心,怎样组织教学和育人”,具体讲是五层含义中后三层意义上的定位(即“培养基”的定位;“容质”定位;生态定位),就是高职院校的定位。
二、“培养基”的定位是“五个结合”
第一、动脑与动手相结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的是能直接上岗工作,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实践性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必须接近50%或以上。实践性教学比重大,强调能力和技术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核心。第一线的劳动者,没有很多“讲道理”的工作,只有自己具体做的事。并且要求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做得好”“做得快”。没有“动手”教学和“动手”教学不足,必然培养出非合格人才。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对“够用”的理解,应该是对实践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理论就讲,间接的理论知识不是教学的内容。“够用”就是直接性原则。本科教育因培养目标不同,教学侧重于理论,与某一专业和学科有关的理论都要教,其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强调其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性教学次之。高职教学侧重于技能,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都是相对于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相关技术和能力设计的,强调动手能力的完整性和熟练性,理论教学次之。
第三、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这就是周济部长多次强调的“产、学、研”相结合,对高职院校来讲,其“产”、“学”两字结合的核心思想有两个,一是学校的“专业”与工厂的“岗位”要一一的对应,实践性教学就要在车间和实验室中进行。二是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实行校企联合或走兴办产业之路,为教学服务。高职院校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搬到车间里、实验室去上,教学与实际操作岗位要实现零距离。也就是说,高职教育除理论教学外,重要的是感悟教学。任何一所学校模拟的实验、实训室,与社会实际工作岗位的复杂性、可变性总是有距离的,也不可能完全把教学内容模拟成社会的真实再现。因此,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分两大块,一是校内实习、实训。他主要体现在重复与熟练教学和原理的再现项目。二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即校企联合,它真实反映未来操作岗位的目前现状的全部。
第四、教学与经济相结合。教学与经济相结合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衔接;二是高职教学要讲成本核算。前者,要求我们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相适应。经济发展过程,必然是经济结构调整过程,经济结构调整,老的岗位被新的岗位取代,传统岗位被新的技术与手段渗透,新产业、新岗位大量产生,对人才种类和知识结构、技能的前沿性需求明显,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要以变应变。一本教材几个专业同时用,十几年不变的现象,将行不通。后者,要求我们高职教育不可照搬、照抄本科教育的投入模式,不讲成本核算的高投入。本科以上的高等院校,承担着国家高科技攻关项目,其投入是高职院校不可比拟的。如武汉大学的P3实验室,是国家重点生物实验室,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高职院校暂时没有国家科研攻关任务,普通科研尚在起步阶段;其整体经费的使用,不是“国家给多少钱,做多少事”,而是“做多少事,找多少钱”。同时,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讲效率,用钱要讲效益。虽然,暂时不可能按班核算成本,每一个专业,按培养成本起码要有一个上限和下限。这是高职院校经费现状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必然。
第五、教育与社会相结合。人们通常称高校为“象牙塔”,它是在精英教育阶段,人们对高校的“高贵”、“精致”与“深遂”的形容。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的阐述与原理解答,成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左右和塑造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纯课堂教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高校是个“亚社会”。中国社会“生产物质(与提供劳务)的高级劳动者”比“思想生产的高级劳动者”更加紧缺。高职院校的职责分工,就是大批量“生产”“生产物质(与提供劳务)的高级劳动人才”。这样的人才,仅仅具备劳动技能远远不够,还要熟悉我们生存的社会,正确认识我们的社会。懂得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缺的是什么?不能把一线的劳动者培养成“单纯的心灵”,“梦幻的性格”,“憧憬的追求”,与现实相隔太远的人格品质。教学要联系经济发展实际,育人也要联系社会发展实际。进入用人单位,不仅能迅速熟练掌握岗位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有健康的体质、人格、心理,能迅速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生产一线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机会尽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按社会主流意识培养人、锻炼人。
三、“容质”定位,就是铸就高职之“魂”,需要“五个开发”
上述“培养基”的五个结合,是整体的、宏观的,是基本的定位。“容质”定位,就是确立高职院校组织教学和育人的核心定位,需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五个方面的开发与规范,没有这五个方面的开发与逐步规范,就不可能铸就高职院校之“魂”。
第一个开发是专业开发。本科专业是按学科分类的,高职专业是按社会劳动岗位选定的。学科是按理论知识系统划分,岗位是按技能项目分类。高职专业的开发,首先,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根据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某些岗位人才需求前景,可能会增大,并找到该劳动岗位的关键技能。其次,找到与之对应的理论知识系统,确定一个名称,并按学科知识和技能要求,在教师储备库中找到专业带头人和专业课教师。再次,就是根据技能需要,选派具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相关高校和劳动岗位进修和实训。最后,申报批准,公布招生,招聘教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第二个开发是专业知识结构开发。专业知识结构由岗位的技能结构决定。通常,一个岗位或岗位群,有顶尖技能、关键技能、通用技能和其他技能组成。
首先,要对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进行确认。“确认”要靠长期从事这一岗位工作的工作者揣摩和梳理,进行理论性总结。其次,是把这些技能进行分类。重要的是,找出该岗位的关键技能。所谓关键技能,就是能反映岗位的职业特色,与其他岗位的职业有显著区别,在本岗位劳动中重复多次出现,相对独立的技术和能力。再次,是在关键技能中找出顶尖技能。所谓顶尖技能,是指在关键技能中,不经常出现,重复次数少,但是该岗位明显独有的,靠丰富的经验或相对更高层次的技能人才才具备的技能。一般,专科层次的知识结构中,不应包括顶尖技能,它是高职本科或研究生的知识项目。然后,找出通用技能。所谓通用技能,是指具有岗位的职业特色,日常工作中大量重复出现,其他职业岗位也可能涉及此类技能,但属于其他职业或岗位非主体的技术和能力的技能。通用技能是高职专科层次知识结构的主体。最后,是其他技能。所谓其他技能,是指本岗位非主体技术和能力,不能反映岗位的职业特色,但劳动中经常出现,非掌握不可的技能。
在顶尖技能、关键技能、通用技能和其他技能的四大技能类别中,选择哪些技能,作为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就是知识结构确认。同一专业不同院校的毕业生,其水平和技术、能力不同的根源就在这里。与同样的投资,不同的设计,建出的楼房完全不同的道理一样。也正好说明了专业知识结构开发的意义所在。 一般的规律是,专科层次的高职生的知识技能结构,必须包括通用技能和其他技能的全部技能项目,可以涉及一两个关键技能。中职生只包括其他技能和一两个通用技能项目。高职本科生应包括关键技能,通用技巧,其他技能三类全部技能项目。顶尖技能是高职研究生层次的知识技能结构。
第三个开发是课程开发。目前,高职课程的形象说法是“本科的压缩”(有的直接使用本科教材),其本意是高职课程没有自己的指导理论,实际呈现的是“不伦不类,百花齐放”。这是高职生没有自己特色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高职课程开发的关键有以下三点:
1、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要分类把握。“理论”包括三大类:即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基础理论是指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是指一、二级学科的基础理论课,如经济类专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专业理论是指专业技能必备的专业理论课,如“金融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财税”专业的《财政学》等。 往往有的人把理论课仅理解为文化基础课,是错误的。文化基础课与专业知识很难划分是直接或间接的知识,也较难与专业知识模块分对应分割成知识模块。因此,为保证高职毕业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完整性,应保留原知识系统模式,只进行适应性和反映高职技能课特殊需求的改造、重组即可。三类理论课,在原有理论教学内容中,按“必需,够用”原则,并不完全是只有减,没有加,要有增有减。减的是显性的非直接的知识,加的是隐性的直接的知识。隐性知识就是传统教学中靠“悟”的部分,这要找教学实践工作者和在校生座谈,在了解、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专业技能具体分析。为了凸显特色,只减不加会把高职教育降为“低层次”;减少大量的理论教学是必然的,只留“必需”的,对技能教学“够用”就行。加什么?加多少?如何加?减什么?减多少?如何减?是课程开发的首要问题。
2、 技能要明确分解成技术和能力两大块,把原有知识体系拆分成知识模块,与技术和能力有机对接,重组成《XX技术》、《XX能力》的高职课程。 技术,简单讲就是指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各种工艺流程、操作方法、技巧等。能力,是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主观条件,“有道艺者谓之能”。换句话讲就是人的主观思维对非亲历事物的判断力与亲历事物的分析、综合力以及知识迁移力。能力是内在的,通过时间经验化;技术是外在的,通过时间可内化为熟练。技术可直接通过实践检验,能力只能通过测试表现出来。高职院校要传授的技术和能力,与现有的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对接的方法只有通过“术有专攻”的老师把知识体系拆分成不同模块,按“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模块”+“专业技术或能力模块”组成。这项工作很难,但也不是高不可攀。例如,作为外行,也可把模拟电视机技术分成《模拟电视机原器件与电路原理》,《模拟电视机原器件功能与组装技术》,《模拟电视机故障检测与维修技术》,《电视信号工程与传播技术》等,为了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还可以加一门新课《数字电视机原理与技术》。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电视机的技术课程再适时更新。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本身就是高职院校教学有无特色的外在表现之一。
3、实验、实践课的认定与实施。高职院校的教学是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知识教学的结合。这里必须明确,实践课并不一定100%要到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去上的课,才是实验课;课堂教学不是100%是理论课。理论课一般都是课堂教学,也有少数理论课需要去实验室中教学,有些技术课和大多数能力课,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实验与实践课的认定,由技术和能力标准要求确定,实验工具体积大,又需要重复进行,有熟练程度要求和只有实践检验手段的技术,才需要在实验室和实践中教学。学校学习的时间短,不可能把需要社会长时间习练的技术,也拿到学校来进行大量实践教学,这类技术以学生“入门”为准,精益求精不是学校的教学任务。根据“入门”和“必须实验、实践”两个原则,确定是否建实验室、是否在实验室上课和安排实践教学。是建教学实验室还是安排社会实践,以建立实验室的难度决定,“难度”有投资额太大的难度和模拟难度两个标准。投资额大的实践项目,通过“学校办产业”或联合办产业等办法解决;模拟难度大的问题,只有通过社会实践解决。是否建设实验室和购置设备、器材,其程序是:各门技术与能力课程,按必须进实践教学的项目,由专业课教师申报,按专业列示出来;把实验项目向实验室归集、合并,设计,核定出投资计划;学校组成专家组,逐项评审、评估、排队;根据需要与可能,先急后缓,逐步建设。暂时没有建成的,要采取社会实践补救措施,并写出补救措施方案和专题说明。高职院校比本科院校教学计划多出三项东西,一是实验与实践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二是实习、实验实施设计方案;三是实习、实验效果的测度与标准制订(劳动人事部有标准的,从部颁标准;没有的,自行制订)。
第四个开发是教师开发。高职院校教师的本质要求是“双师型”。为了保证高职教师的特定素质要求,把教师“开发”成“双素质型”,首先需要对“双素质”给予正确定义。“双素质”,目前的理解是“双职称”,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获得另一个职称,如“讲师+工程师”或“讲师+技师”(技师不是人事部门的职称,是劳动人事部制订的行业准入与等级制度)。可以认为“工程师是能力称号”,“技师是技术称号”,对高职都有意义。同时,不管是工程师还是技师都是社会赋予的技能标签。社会上需要“标签”,高职教师实质上不需要“标签”,在现实社会风气不正的情况下,更不能过分看重“标签”,双素质的本质要求是,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又要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即既能“动口”有能“动手”。
对教师来说,“动口”的检测和进入门槛有一定的规范,但“动手”的检测和门槛还没有一套有效的机制,这倒是开发双师型教师的关键。“动口”有两个门槛,学历要求,即接受高等教育的历史;试讲,即通过备课、试讲,检验是否具备“动口”的基本素质。“动手”能力可比照“动口”的两个门槛,同样可以适用。如利用寒、暑假送教师到实际工作岗位,扎扎实实进行实践锻炼,连续三至五年,必然有助于提高动手能力的提高,动手的“践历”相当于“动口”的学历;教师对实验器具操作、演示和讲解就相当于试讲,加上实践性教学的教材、指导书、计划实施设计方案的编写,必然对教师的动手能力有一个全面的提高。高职的教师应该是“双肩挑”的教师,既能上讲台讲理论课,又能进实验室和车间教实践课,就是“双师型”教师。
第五个开发是经济开发。高校进行经济开发的争议较大,但争议主要是指本科学校,高职院校进行经济开发、“办产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实践性教学服务。之所以高职院校要进行经济开发,是有以下几条理由:一是校内模拟真实的实验室,有的投资太大,高职教育国家投资有限,难以支撑,需要利用市场的力量,完善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二是校内实习、实验、实训课,不可能完全模拟成真实的社会环境,高职生的动手能力特征要求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要求实践性教学必须放在社会真实环境中进行。三是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经济功能的充分利用,必须通过市场解决,高职院校办实业,是教学的需要,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需要。但其基本原则是,(起码初期)不以赢利为目的,以满足教学需要为目的。而且,所办实业要与所开设的专业大致对口,至于是合资、独资、还是招商引资;还是契约式联合、紧密型联合、松散型联合,可以灵活掌握。
上述五大开发,是高职教育定位的核心所在,其中第三项课程开发,按“工程”的概念(将各学科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是一项真正的“工程”。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没有能力单独完成,要靠国家的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完成。
四、社会生态定位,需要争取“五个方面的支持”
主动改善高职教育的生态,使幼小的生命得到精心的呵护,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高职教育类型还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情况下,依赖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这是高职教育社会生态定位。
第一、需要争取政府的支持。高职教育本身就是社会的“公共物品”,是政府为居民必须提供的重要公共消费品之一,政府的支持是天经地义的。但高职教育在政府“弹钢琴”中的位次,靠我们去争取,这就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应做的争取工作。高职教育承担的社会责任,本身就是政府的责任。如:提高全民素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向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者;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把人口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等等。高职教育本身就是提升弱势群体个人的社会层次,消除贫困的“机器”。需要政府提供的首要支持,是经费支持。高职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但在某种意义讲,它比基础教育更重要,基础教育提供的劳动力是“半成品”,高职教育提供的是“成品”,其定位的就业导向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大众化趋向,人民大众的生存状况的优化的前提是高职教育的优化。因此,高职教育应该理直气壮地争得正常的经费拨款,拨款额应不低于其基本消费需求,即:工资总额+基本建设投资+教学设备投资之和,政府再困难,也不能少于工资总额这一项最低需求。否则,政府应将学校“民营”或资产重组,给学校以生存条条件,以利高职院校完成政府的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
目前,只要政府从思想认识上真正把高职教育作为公共物品,不把高职教育作为“私人物品”产业化,就是支持;在高职教育生存环境上“有所作为”,其他方面“不作为”就是支持。
第二、需要争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代表政府在管理教育,作为法人居民的院校,必须遵守其规定,关键是要为高职院校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公平的发展环境与空间。即建立公平的招生秩序、教学秩序和就业秩序。
目前的招生、教学和就业三大生态秩序是,好管的按计划管理,权利上移;不好管的市场化管理,下放到院校,自己去拼搏去。如何管理好高职院校,那些需要统一?那些需要放开?那些需要进一步规范?那些需要主管部门协调?没一个明确的章程,给高职院校宏观管理、微观管理,行政管理、业务管理,造成一定的盲目性。需要深入研究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项目是什么?放开的要规范,有纪律;统一管理的要有自由度,不束缚院校的手脚。这些都是“院校研究”滞后的后果,看来,教育部、厅、局也有“院校研究”的任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另外一项最重要的支持是两个字:公平。公平就是支持,特权是高教系统最大的公敌。
第三、需要争取非教育部门的支持。学校是一个人口集居区,其周边地区的吃、住、玩等日常生活和服务消费大,且集中,学校周边地区某些商业项目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冲击和影响,始终是办学环境优化的难点。需要城建、城管、工商、物价、卫生、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协同管理。从师、生角度看,没有商业、服务业不行,乱了也不行,关键是管理与规范。
学校法人是一个纯消费单位,其收益是人才。为推动当地的消费有积极作用,尤其高职院校是初创期,社会多方面的不规范带来学校许多行为不可能规范,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对学校的不规范行为,应该做出处罚,但不应该只使用罚款一个种手段,把学校当作“摇钱树”,找理由罚款,是要不得的。只要不违背大的原则,如“乱收费”等以外的违规,多用其他处罚手段就是支持,不要仅用罚款一种手段。
第四、需要争取社会广泛支持。这里的社会群体主要是指学生和家长,以及高中的老师和社会舆论。在高职教育未被大众接受的情况下,有个别人拿高职与本科学校比,什么“末等大学”,“水货学校”等认识,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党和国家的宣传机器要大力宣传高职教育,高职学校要主动推介自己,生源地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宣传时要正确定义高职教育。另一方面,党和政府要对高等教育招生分类不过分强化,给人以明显欺视高职院校,欺视地、市高职院校的印象,建立与本科“立交桥”正常互通秩序,并作出一系列必要的制度安排,引导社会正确认识高职教育,诱导学生作好人生职业设计。争取社会广泛支持,主要是政府的制度安排和舆论宣传的口径把握,以利促进社会各类人群对高职教育正确认识的形成。
第五、需要争取高职教师的支持。办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所学校的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决定学校在人们心中的位次和美誉度。因此,学校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既是个人的事,又是学校的事。学校要支持教师终生学习,终年学习,钻研新的知识,研究新的问题;既钻研未知世界(科研),又要研究已知世界的有效管理方法和优化(教研),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都是这样。从某中意义上讲,高职院校的教师比本科学校的教师的难度还要大,其一、既要“动口”又要“动手”;其二、教育对象与本科的生源不是一个层次;其三,院校的教学条件,生存环境和可利用的资源等与本科学校不可比。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只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双素质”,勤奋工作,就是对高职教育的支持。没有教师的支持,其他支持就会失去意义。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定位,就是要抓好“五个结合”,即教书育人的基本定位。搞好“五个开发”,铸就高职的教书、育人之“魂”,即教书、育人的核心定位。争取“五个方面的支持”,即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生态定位。这样,高职院校必能屹立于高教之林,必能把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柴福洪, 男, (1957年5月-- ),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副教授、所长。
E-mail:chaifh1957@sina.com 电话:0713-8891088 传真:0713-8345265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职院 邮编:438002
参考文献:
[1]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2] 辞海,中华书局出版(据1936年版缩印)1981年1月
[3] 中国百科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0年9月版
[4] 张海峰,王丽娟,高等职业教育学前沿性问题探析[J],职教通信(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常州),2004,10
[5] 张金锁,技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
[6] 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通知[Z],(2004)
[7] 张振元,论职业教育的学制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4(13)
[8] 翟轰,对高职教育学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13)
[9] 吴言,就业导向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4(16)
[10] 袁旭,潘启富,高等职业教育精品的理念与实践[J],经济与社会发展(南宁),2004.9
[11] 吕景泉,借鉴德国职教经验,打造中国高职品牌[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5
[12] 吕景泉,“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13]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现状,“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站,网址http://202.121.240.10/
[14] 管德明,姬玉明,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代化诉求,“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网站,网址:http://www.tech.net.cn/conference/forum/research/4105.shtml
Study on Positio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Chai Hongfu
(Huanggang Polytechnic Huanggang 438002 Hubei)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is a new emerging thing in China. Both of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not perfect. Its positioning on psychology, “culture medium”, “solute” and ecology is unclear. We should understand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correctly and focus on “the five combinations” and “the five aepects of development”, gaiming support from “the five aspec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higher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transform the great pressure from overpopulation into the freat national rejurenation of Chin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ive aspects positioning; the culture mediu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ou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ecology of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