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的现实意义(洪少华)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5-04-07浏览次数:42

                                 
                                 论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的现实意义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高教所  洪少华)

[内容摘要]: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是在他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逐步形成和丰富起来的。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是现代教育思想。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对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推动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毛泽东 产教结合 高职 现实意义

      产教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新民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学习和研究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对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对推动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时俱进形成产教结合思想
   
      产教结合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拓宽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工农民众相结合、与经济工作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

     
1.新民主义时期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
    
      产教结合,要追溯到毛泽东的青年时期。当时正是动乱的年代,年轻的毛泽东胸怀拯救中华的大志。他在苦读“有字之书”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提出边学习、边劳动的早期结合思想。据有关毛泽东青年时期资料介绍,他在念书之余,经常手拿雨伞,脚踏草鞋,走向农村,以求“周知社会”。他认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必须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结合起来,才能寻得改造社会的方案。

     
在战争年代,随着革命进程的推进,毛泽东产教结合基本思想逐步形成。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把“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作为文化教育的方针。他说 ,“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广大劳苦大众……,在于使教育与生劳联系起来,……。”

     
抗日战争时期,他从知识的构成,知识分子与工农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结合等问题发表许多论述,逐步拓宽产教结合的内涵。

     
首先他认为,知识分为书本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知识两个方面。只有既注重学习书本知识,又善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才能掌握完全的知识。他提出,读书是学习,使用是更重要的学习,知识分子要获取完全知识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否则, “将一事无成”。

     
其次他强调,不能离开经济工作搞教育,因为“教育(或学习)是不能狐立地去进行的,我们不是处在‘学也,禄在其中’的时代,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

     
1939年,他为抗大开展大生产运动提词,“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学生“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一切机关、学校,除有特殊情形者外,一律于工作或学习之暇,从事生产自给,以配合人民和军队的生产自给,造成伟大的生产热潮,借以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3]他还号召广大知识青年要到工农民众中去与工人农民相结合,并把是否愿意而且实行与工农民众相结合作为分辨知识青年是否革命的唯一标准,指明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现形式。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

     
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刚刚升起,毛泽东教育思想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战线的指导思想。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贯穿于新社会建立的各项教育制度之中,主要体现在改造旧教育和旧知识分子两个方面。国家通过采取接改私立学校为公办学校,进行学制改革和课程改革等措施;国家通过对知识分子,特别对过去为旧社会服务的几百万知识分子的改造活动,增加了广大人民、特别是工农受教育的机会,加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的结合,课程设置与生产建设的联系更为密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为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求,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教育、特别是政治教育脱离实际、学校忽视劳动教育、学生轻视劳动学习等问题,毛泽东在这个时期更加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把它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概念。1958年,他在一次讲话中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后来经他审阅批准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个方针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江泽民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4]

                                                  产教结合—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核心

      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内容丰富,含意深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核心,闪烁着现代教育思想的光芒。和实践都可证明产学研

     
——产教结合体现了“学用结合”的职业教育原则

     
学是一个认识过程,用是一个实践过程,学用结合就是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论原理。在传统学校教育中,学是教育领域的问题,学什么根据学校组织机构来确定。用是生产领域的问题,学的东西不能用,学校不清楚,用的东西不能学,生产实践部门不清楚,学用脱节

     
——产教结合体现了“按需施教”的职业教育原则

     
需指需要,只能在“做”的过程才能产生需要。学的过程是一个施教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去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产生需要,有了进一步的需要,才有进一步的学习动力。需要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其次职业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按需施教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这就要求了解实践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这样教师才能够有目的地施教,学生才能有目的地学,体现 “按需施教”的职业教育原则。

     
——产教结合符合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

     
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有二,第一,讲求经济效益,紧密地为经济工作服务;第二,面向生产实践,服务于生产实践。这就是说职业教育必须产教结合。

     
——产教结合是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有关法规的重要内容

     
1993年2月中央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都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走产教结合的路子。”1995年3月,我国颁布的《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将产教结合作为两个必须之一。1996年5月,国家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机构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产教结合在现代经济起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今美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教育大国之一。他们的职教特点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职业教育计划比较宽,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一类职业,而不是某一特定的职业。因此,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度计划有较强的生命力,学生在劳力市场也有较强的适应力。

     
今天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战后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与发展,到1968年,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1951年颁布的《产业教育振兴法》指出:“产业教育是发展日本产业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的基础”。因此,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与他们大量进行“对学生施以从事各种产业必备的知识与技术教育”是决然分不开的。

     
战后的原联邦德国,其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就是他们在狠抓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双元制”(即由各种类型的职业学校传授文化科学、职业知识,由同行业的工厂老技术工人、工程师传授工艺技术,使动脑学习理论知识和动手掌握工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职业技术教育。

     
我国教育在产教结合方面,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落后,但建国后,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始终都贯穿产教结合思想,对我国的经济进步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

     
现代经济的发展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即现代教育必须产教结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社会生产和劳动分工的学说,以及对资本主义及其矛盾的分析,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大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断定“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未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生产劳动与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是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列宁也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进进行的教学和教育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产教结合——指导当今高职改革的重要思想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在重要的改革与发展时期,重温毛泽东关于产教结合的许多论述,仍感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作为培养国家各行各业第一线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运用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指导改革与发展的针对性更强、意义更大。我们要努力学习、深刻领会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

     
1.学习和运用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有利于高职院校转变教育观念。

     
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较快,但同时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据第二次全国产学研经验交流大会有关资料披露,现在一方面高职教育就业情况不是很好,另一方面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又非常迫切,出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不相适应,不协调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协调”?关键是质量,症结在观念。目前,受传统文化影响,社会上还有“读书不必种田,种田无须读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旧落后观念。反映到教育内部就出现重学科人才培养、轻职业性人才培养,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象。

     
因为有了这些观念,就出现高职教育定位不准的现象。有的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育,认为基础理论越扎实,学生的水平越高。其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普通高校本科相关专业进行删除和压缩,人才培养基本沿用本科模式。有的学校甚至认为办学层次越高、水平就越高、盲目追求升格。

     
因为有了这些观念,就出现产学研结合难以深入的局面。这几年,尽管国家十分重视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教育部连续为此召开了三次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大会※,但高职教育并未进入实质性产学研结合状态。

     
毛泽东对上述导致“不协调”的陈旧观念,一贯持否定态度。他在年轻时代就指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他在学习之余,经常脚踏草鞋,走向农村、“周知社会”。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在不同的阶段,总是强调教育必须同生命劳动相结合。他曾指出,“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二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都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善于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实际中去。”[5]学习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准确定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

     
2.学习和运用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有利于高职院校正确把握产学研结合的工作方向。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产教结合思想始终与他的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和实践联系在一起,与谋求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各个方面的彻底解放联系在一起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提出产教结合,主要目的是为拯救中国,克服战争困难,争取革命胜利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目的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虽然在不同时期,其具体目标存有差异,但根本宗旨都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

     
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是指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与只强调知识传授和理解的教学模式相区别的教育模式。可见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思想。所以,我们必须把握这样的方向,即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当前,实施产学研结合教育面临的困难较多,但只要我们站在这个高度考虑问题,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3.学习和运用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有利于深化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

     
 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仍处在初级阶级。关于“模式”问题,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学习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可从中获得重要启示。如,毛泽东在强调产教结合中,十分重视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1958年,他在视察天津大学时指出,“要办点附属工厂,不然光讲空的,脱离实际”[6]。他还指出“以后要校办工厂”,要“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7],他说,理工科大学要办工厂”,“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8]……等等。可见,毛泽东提出产教结合,不仅有上述所提到的明确目的,而且对办学模式还有开拓视野的具体要术。认真领会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的丰富内涵,可以拓宽我们如何建立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思路。

     
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据中国教育年鉴记载,在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产学研结合现象在1958年已经出现。

     
1958年及之后,许多高等学校结合教学、生产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清华大学师生设计的北京密云水库,北京大学人工合成年胰岛素,复旦大学关于电源的研究,南京大学关于华南地区花岗岩形成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关于金属材料强度的研究等,都是坚持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所取得的优秀成果。近几年,在这方面又作出不少新的成绩。大连新港是我国第一座十万吨级现代化深水油港,这项工程的主体工程设计与研究任务,从港址的勘测到港区的规划,从码头的确定灯塔的设置,从水气象分析到大型油轮系泊码头动力状态、抗震性能等,都是大连工学院师生承担的。参加这项工程建设的,先后有该院水利系、数力系、机械系、无线电系、基础部和两校办工厂近400名教师、学生和工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出色的科研成果,曾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交通部科学大会的荣誉奖,并且曾在澳大利亚第17届国际海洋工程会议介绍过,受到好评。日本、瑞典工程代表团党政军民学来拍过电视。华中科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1979年在湖南省柘溪水电站水库进行最优化调度试验,经过1年的实践,使这个水电站运行情况有了显著改善。这1年实际发电22.8亿度,比正常调度而且来水最多的1976—1977年的发电量还多1.3亿度,1年为国家增加收益650万元。北京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试验区进行的“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的研究,于1979年正式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研究计划中的一个项目。

     
 结合这些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成果经验,努力学习毛泽东产教结合思想,对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会.2002.
[2]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著作先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8] 毛泽东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9]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来源:湖北省高职高专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