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
(汕头大学 王伟廉)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既包括国家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这些环境因素的状况,也包括大学自身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的状况。但研究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高等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要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需要,这个体系本身也必须是多样化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和学校类型过于单一,那么就必然出现这样的情况:从劳动力市场上看,虽然人才紧缺,但毕业的学生由于知识能力结构过于单一,在就业上竞争激烈,从而显得就业非常困难。
一、两种不同的人才观与大学生就业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一再表明,在学生就业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人才观。一种是直接面对市场需要,培养社会各用人部门直接需要的“对口”人才。另一种则与市场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从长远利益出发,着重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两种人才观对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都具有直接的影。向。前一种人才观通常被企业家和用人部门所接受,而后一种人才观则是教育家所信奉的。这两种人才观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矛盾,也就是教育理论界所说的企业家和教育家之间的矛盾。
如果仅从就业当年来看,企业家的观点确实很有道理。一个学生到企业或用人部门就业,凭的就是他在这个企业或用人部门相应岗位上能胜任的专业能力: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要竞争一个会计岗位,肯定比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具有优势;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竞争银行中的岗位,通常也比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有竞争力。所以企业家的观点曾一度比较占上风。而教育家则考虑得比较长远。认为学生毕业时的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后劲”。但教育家的观点曾经受到企业家强烈的反对。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就曾与企业家发生长期的争论。
按照两种不同的人才观。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对口”观点以社会用人部门的直接需要为参照来考虑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以职业知识技能为核心来组织课程。而“后劲”观点则以学生知识能力基础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为手段来考虑课程设置,把职业能力仅仅作为手段。
历史发展到今天,高等教育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不是完全呈线性态势,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矛盾关系态势。
首先,一方面各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成为各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却日益下降。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就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时与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之间的关系似乎越来越疏远。有近70%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与他们在大学所学习的专业没有直接的关系。到了本世纪,我国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一次会议上宣布,2003年毕业的大学生,有80%在就业部门所从事的职业与学校所学习的专业没有直接关系。而中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每一个家庭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大学能选择一个将来能找到好工作的专业。政府则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学校的办学水平挂起钩来。显然,政府和家长的关注以及他们所做的努力,似乎与实际的就业情况产生了矛盾。
其次,人才问题在成为我国最受人重视的问题后,对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关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对原来的狭窄的专业模式提出了挑战。“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居然是由中共中央发布文件来推行的,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素质教育的实施显然与过去推行的狭窄的专业教育有很大的不同。然而“淡化专业”虽然已经喊了多年,但就业的压力使得很多大学不得不在“淡化”的幌子之下拼命加强“专业适应性”以求最大限度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很多大学将难以就业的一些学科专业取消或压缩,而拼命争上那些市场前景好的热门专业。有些所谓的综合性大学,所充斥的都是些所谓“市场导向”的学科专业。难怪有人担心我们的综合大学早晚会发展成一个高水平的“职业大学”。
再次,有学者指出,大学的精神乃在于引领社会风尚,研究高深学问,批判继承文化遗产并创造先进文化。如果大学对社会需要一味地有求必应,等于是跟在社会后面,让社会来引领,这等于丧失了大学自身。但历史又表明,大学决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在时代之外悠哉游哉。这本来就是大学和社会之间的一对矛盾。战后美国大学就曾在这个矛盾中起伏不定。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也不难看出这一对矛盾所呈现出的五彩缤纷的图景。
上述这些矛盾,都会反映在人才观上,它导致了大学在基础与应用、通才与专才、长远利益与短期目标、广度与深度等一系列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问题。但如果仅仅从一所学校来考虑,想要把这些矛盾一股脑全都解决,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社会需要过于复杂和广泛,任何一个机构都几乎无法做到鱼和熊掌兼得。所以,对于一个高教系统来说,最佳的选择就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可以认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中一对必然的孪生兄弟。—但作为一所大学,究竟应该如何面对这些矛盾呢?这个问题就是多样化中每一所大学的定位问题。
二、不同的学校定位中专业及课程设置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所大学在面对上述矛盾的时候,通常不可能都加以解决,而只能选择最适合自身情况的道路,部分地解决这些矛盾,或者说部分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学校定位问题。借助一位学者的话:大学不是大街,也不是大筐,不可能想要开什么铺子就开什么铺子,想装什么就装什么。但对于一个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来说,大学可能也可以成为大街和大筐,就如同人们描述美国的高等教育像百货商店一样。但对一所大学来说,如果那样的话,这个大学可能就会变得什么也不是。
大学的定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综观历史,有些大学在定位问题上也走过很多弯路。但大学的定位不外乎要考虑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是自身的条件,一个是社会的需要。关于自身的条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政府主导性质的,所以在自身条件上除了从政府的支持角度考虑外,几乎不存在学校从自身条件来思考定位的问题。这里主要来探讨社会需要对学校定位的影响。就社会需要而言,社会需要主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分工。曾有学者指出,教育体系从纵横两个维度看主要就是学制和课程。学制反映的是社会分工的纵断面,课程则反映的是社会分工的横断面。纵断面体现的是分工的层次,横断面则体现的是分工的类别。所以可以认为,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考虑,大学的定位主要就是两个维度:一个是层次,另一个是类型。本科为主的大学和研究生层次为主的大学,反映的就是社会分工在层次上的不同;而专业和课程(实际上我国的所谓专业,从教育的角度看就是课程的特殊组织形式)则代表了社会分工在类别上的不同。所以,大学的定位,通常是把层次和类别同时加以考虑的。眼下所谓的“教学型”、“研究型”大学,主要是指层次上的定位。而“综合大学”、“多科大学”、“单科大学”(如医科大学、外国语大学等)则是比较笼统的类型定位。而最关键的定位还是学校以哪些专业作为自己特色的定位。前一种定位可以多年不变,而后一种定位则需要视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我把这种情况称为“宏观定位”和“微观定位”。这两种定位,都对学生的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一所大学把自身的宏观定位确定为专科学院或职业大学,那么教学为主和职业性就成为它的主要特点。其专业设置和课程就必须考虑劳动力市场的直接需要。像这样的大学,目的主要是将知识运用到某个具体的职业部门。但最终是要以这些职业性的专业为主。这样的大学,必须不断根据人才市场和职业部门的需求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用人部门的要求。可以认为,这样的大学基本上就是“社会导向型”的。她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对于学生就业起着极为关键性的作用。
如果一所大学将自身定位在研究型层次上,那么它可能要考虑在学科专业上追求学术性。同时也必须考虑专业性和职业性。但这样的大学不应把职业性作为主要的方向,也不应过多地花费精力在职业主修领域上。这样的大学通常基本上是“学术导向型”的。像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属于这种宏观定位。
研究型大学因其专业和课程更注重基础性和学术性,对学生来说,在就业问题上好像无法和职业型大学竞争,实际上这样的大学,其本科学生多数都会进入研究生阶段,所以通常也不必过多考虑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问题往往出在那些既不属于研究型大学又不想以职业性来定位的高校。这些大学常常不能很好地为自己定位。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客观因素是学校领导无法左右的。这些学校如果是一所单科学校或职业性大学,往往总想要变为综合大学,但又受到市场的诱惑,不甘心放弃那些经济收益高但学术性不强的专业;如果原本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则往往又喜欢和职业大学在热门的职业性专业上抢饭碗。使得在定位上左右摇摆,无所适从。实际上,我国大学中,这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大学是最难定位的学校。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学校什么都不舍得丢弃:既想要学术水平的提高,也想要市场,还想要规模。笔者倒不是说这些学校的领导什么都想要,而是说处于这种大学的生存状态中,使人不能不这样行事。因为在有限的资源和办学自主权条件下,丢了市场就丢了发展甚至生存的保障而丢了学术,又等于丢了提升学校层次的机会。所以最苦的就是这些不上不下的大学。但这类大学常常又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多的大学。这并不是说这些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比职业大学差,而是说他们的压力是从更高的一个层次上产生的,所以有更大的就业压力。
应该说,正确的定位既是解决学校发展和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么对于这些大学,如何既解决学校的定位所指向的学术水准的提升,同时又能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呢?这就必须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来考虑了。
三、学术发展与大学生就业视野中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对于大多数的大学来说,通常都希望自身既能提升学术水平,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材,又希望自己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几乎所有处于中间状态的大学都对此有着强烈的愿望。但如何通过学校内部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来达到这一双重的目的,的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对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中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对就业问题做些探讨。
(一) 宽专业、窄方向阶段
上个世纪8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这一主张,并在很多大学得到落实。它是将原来的具有共同基础的狭窄专业加以合并,打通基础课程,并把原来专业中的专业主干课程凝练为一组专业方向课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加宽,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能适应人才市场和用人部门的专业需要。两个方面相互配合,多少能够对上述提出的矛盾有所缓解。这个阶段也是最初我国大学对前苏联的专业模式进行改造的一种尝试,但效果并不显著。
(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阶段
中共中央关于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很多大学开始探讨“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的模式或途径。这种方式有点类同美国大学通行的做法:以学院或系招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一律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以求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在三年级左右开始进入专业领域。在这一阶段,很多大学根据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试图重新构建前两年的课程体系。在专业领域,也开始根据社会需要,对原来的专业课程进行了一定的重新组合和构建。这个阶段显然比前一阶段有了很大的进展。主要是使上述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仍然存在着问题。其一是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各不相同,又缺少研究,所以通识教育的实施结果虽然可以看到一些成效,但这个领域无论从课程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距离大家的期望有相当的距离。而专业领域的课程,尽管进行了一些改组,仍然存在课程组单一且偏大、应对社会变化进行自我变化和调节的能力偏低的情况。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学习的内容尽管比学年制情况下有所拓展,但转换专业(主修)、自主学习的环境还远未形成。也就是国内很多人所批评的,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学分制。这种途径对于那些刚刚从学年制和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摆脱出来的大学,可以对解决学术发展和就业之间的矛盾起到缓:中的作用,但从长远看,这种模式仍然必须作出重大的改变。
(三)多重组合通识教育+多模式主修阶段
可以说这个阶段还没有真正到来。
根据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和各国大学实践经验,大学的通识教育并非是一个与专门(专业)教育泾渭分明的教育形式或途径。西方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有学者指出,在专门教育中也要实施通识教育,而在达成通识教育的目的时,专门教育也担负着重要使命。而且有很多目标是两种教育都应该达到的。例如信息交流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职业道德、领导能力、继续学习的愿望等,既是通识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专业教育追求的目标。所以,无论在时间安排上还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只有形成两种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才能使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鉴于此,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就不能刻板僵化,而是必须达到多重组合、左右匹配、全面覆盖、相互渗透。目前有些大学正在探讨逐步形成这样的一种新的通识教育模式。但这样的模式的一个关键性的条件就是要具有足够的课程门数,而且每门课程的分量应相对减少。
关于专门教育,我国大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很多专业方向课程 (第一种途径)或者旨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专业课程组(第二种途径)通常都比较单一,而且分量也偏大。所谓单一,就是同是一个专业的课程组,瞄准的仅仅是一种人才类型所谓偏大,是说每个课程组或专业主修领域课程门数太多,分量太大。门数多、分量大的结果,是使学生没有时间和余力来选修其他专业课程组,这是造成我国大学的多数学生无法比较自由地进行双主修和转换专业的主要问题所在。相比之下,西方大学的主修领域课程门数少且每门课程的分量也少。据了解,美国大学主修领域平均为5—7门课程,最多的也只需一年时间就可以学完。而我国一般都在20门左右,通常加上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都要一年半到两年才能学完。法国的一所信息工程学院的信息工程类专业,其主修领域仅6学分54学时。试想,他们的学生完全可以有很充分的时间选择至少三个主修领域,而我国的学生充其量只能选择一个主修加一个专科层次的辅修。主修领域微型化,对于应对社会职业部门的需求变化具有特别的优越性。课程的微型化,使得面对社会变化而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大大增加了,每一次变化,都只需对部分微型课程作出调整,而不必像我们原来的专业模式那样进行整个专业的伤筋动骨的改造。而且主修领域的微型化也使主修领域的数量可以大大增加,从而使主修变得多样化。这种多样化比起单一性的主修来,对于学生就业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多模式主修途径。
当然,并非所有的学科专业的主修都应该小型化或微型化。从大学所包含的主修类型来看,有些学科也不宜小型化。例如土木工程、医学、法律、外语等专业。在整个大学中,像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工科中的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专业,以及部分的理科专业,应该说还是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的。当然,我国大学不一定完全按照西方大学那样做,但适当减少我们大学专业主修领域的课程门数和课程分量,还是应该提倡的。
笔者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发现,就是无论学习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如何设置,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开展,从一个侧面看,大学里的育人活动主要就是四种,即教养、教育、训练、熏陶。简单讲,教养指的是道德、修养、人格、情感等方面的培养;教育指的是知识能力、智慧等方面的获得;训练指的是某种技能的掌握;熏陶则指的是学校环境或文化(也称为潜在课程)对学习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四种不同的活动或育人方式,虽然都通过课程来实现;但实施的手段是不同的,也不能以一种而代替他种。但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来说,这四种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用人部门最需要的是那些有道德、有知识和智慧、有一技之长又有文化底蕴的劳动者。
原载《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