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江西财经大学 王仁清)
[摘要]: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决不是被动的知识存储器,也不是被动的技能机器人。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一方面,由于劳动分工出现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技术进步导致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劳动者应具备跨岗位和跨职业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爆炸催化学习向终身学习迁移,竞争机制迫使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嬗变,劳动者还应具备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这表明职业教育要更加重视在动态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关键能力综合能力
从培养目标来看,职业教育的对象——人,既要为适应周围的环境对自身进行改造,又要改造周围的环境。这就是说,一个生物人只有经过职业教育才能成长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职业人,而是一个要生存、要发展的活生生的社会人。职业教育既要为生存又要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力在这里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里的素质教育——追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教育,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即:使学生获得在合适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的任务。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已达成广泛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中提出:职业教育应当“为工作能力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国际上公认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加拿大的社区和初级学院教育、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等,提供了很高好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开发模式。
一、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能力分类
1.从业能力 即从事一项职业所必需的职业活动能力,它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其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例如车、铣、刨、钻、焊、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商品促销等技能;金属加工工艺、调节技术、商品经营经营等知识。专业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它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是合理的知能结构,强调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
方法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例如制作一个复杂工件,要制定涉及工艺、材料、设备、标准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计划;接受一项新的任务,要学会查找资料与文献以取得有用的信息等等。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科学的思维模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
社会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例如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以及认真、细心、诚实、可靠等等。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
2.综合职业能力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以外而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促进职业生计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称为“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涵义:指的是上述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即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从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的职业不再适用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知识。这种对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又被称为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又包含了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则包含了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尽管从具体的内容上看几乎包罗万象,但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一些涉及科学方法和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如果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将看到综合职业能力在于劳动者应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善于进行交流合作,从而能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世界,不断或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从业人员未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由于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所以有关综合职业能力内容的描述方案也很多。这里列举一些典型的内容。
专业能力范畴:对新技术的理解力,职业的适应性,合理化建议,过程优化,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时间意识,工作岗位的卫生,等等。这是对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
方法能力范畴:分析与综合,全局与系统思维,逻辑与抽象思维,决策,迁移能力,信息的截取、评价和传递,目标辩识与定位,联想与创造力,等等。这是方法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能力范畴:社会责任感,群体工作的协调与仲裁,宽容,心里承受力,参与意识,自信心,成功欲,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是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综合职业能力的现实意义
1.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从业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即学会做事,学会从业。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为强化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必须综合职业群的知识和技能,并以从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既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娴熟,又注意新时期“操作、监控、维护”集成化对技术工人心智技能的训练。所以,让学生掌握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重视在“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四个环节上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备在职业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从业能力。
2.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创新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着眼点就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其综合运用技能、知识与经验的能力,进而使其具备善于将专业人员的设计思想或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能力。可以这样认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
3.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生存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岗位的相互替代性、新型劳动组织和管理机制的出现,会使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进而要求从业者以稳定的心理适应职业的变迁。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训练,既强调智力因素的开发,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通过团队活动、情景训练、挫折模拟等形式,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增强承担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和集体合作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以及主动适应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从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动态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从单纯满足职业技能的培养走向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美国劳工部在《关于2000年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劳动者应具备五种关键能力:处理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澳大利亚也对劳动者提出了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与工作伙伴合作交流的能力,运用数学和基本技巧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由此可见,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培养已成为世界性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来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IA).2001.
[2]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唐燕萍.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原载《教育与职业》2004/11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