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经济学审视(王延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4-12-25浏览次数:46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经济学审视            
                                            
                                                    (王延寿


[摘  要]: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通过影响劳动者的主观努力程度来影响劳动生产率,同一层次但不同类型的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它们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不同的。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必须调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办出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经济学;劳动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G40—0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4)06—0053—04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济效益分析的理论框架
   
      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是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感兴趣的问题。因为人的先天劳动生产技能与后天的生产能力获得与培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
   
      迄今为止,有关教育对劳动生产率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依据的。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们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技能是其人力资本的一部分,它是带来一定经济收入(或其他收益)的源泉。一个人受到的教育越多,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就越多。当这些知识和技能通过劳动力市场进入生产过程时,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较高的经济效益。根据这一理论,教育可以通过提高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因此,教育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有直接的关系。
   
      在理论上,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实践上,它把这一复杂的关系过分简单化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即使控制了其他有关因素,受过相同教育的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也可能是不同的。其主要原因是劳动者的主观努力程度上的差别可以导致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别。有研究者认为,工作努力程度是由劳动者特征因素和工作特征因素,尤其是由这两方面因素的协调程度来确定的。劳动者特征因素包括受教育的程度和类型、知识技能、工作经验、年龄、性别、种族等等。工作特征因素则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有形的物质条件,如工作的性质及其对工人的技术要求、工资待遇、奖励制度、升迁机会以及工作环境的好坏等等;另一方面是社会组织因素,如工人之间的关系,工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生产中的合作气氛等等。在劳动者特征因素和工作特征因素之间存在着两方面的协调问题:一是技术方面的,即劳动者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同其工作的技术要求之间的结合与协调;二是社会方面的,即劳动者职业期望与需求同其工作对这种期望与需求的满足程度之间的结合与协调。如果劳动者在工作中发现其知识技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或者职业期望与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导致较低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努力程度。因此,研究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时,应把劳动者的工作努力程度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加以考察。
   
      教育既可以影响劳动者特征因素,又可以影响其工作特征因素,还会影响两者的结合与协调。这种影响是除人力资本理论所讨论的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影响之外的一种间接影响。据此,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分析教育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框架    
     
      在图1中,粗线表示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它反映了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其余部分则表示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间接影响。实箭线表示直接关系,虚箭线表示交互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关于教育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理论模型是以劳动者个人为分析对象的,而不是以生产的基层组织(车间或班组)为分析单位的。由于生产的基层组织内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亦即工人在不同的组织环境中的劳动生产率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研究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时,必须考虑到这种组织因素。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进行,如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在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气公司所作的霍桑实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在工业企业和其他行业中,大量的工作都是通过基层班组的活动来完成的,许多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首先以班组能否完成任务(或称定额)为基础,因此班组内工人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过去我们称之为集体主义,现在则称其为团队精神。这种精神可以缩小由于个人受教育水平的不同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别。但另一方面也不容忽视,现行的劳动就业和分配制度中的竞争性,既可能促使工人不断提高技术上,也有可能导致工人之间相互排斥,从而保持工人之间在技术和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别。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两者在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上述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对于我们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差异,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二、现有的成果与我们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劳动生产率究竟有无差异或差异大小这一问题进行过大量的追踪调查和实证研究。一些研究人员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劳动生产率。另一些研究人员则发现,尽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费用高于普通高校,但两者劳动生产率并无显著性差异。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别具有不可比性,关键在于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行业和岗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随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情况而变化。如肯德里克的研究认为,劳动生产率不仅受教育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更新速度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一个国家的社会价值观念、各种制度以及经济活动的法律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社会的制度化环境也会影响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我们认为,应从实际出发,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为此,我们以一所中部地区高职院校的三届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生(198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56人,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120人,在本地及其他地区就业的22人),进行了为期3年的实证研究。一是适应性研究,重点从时间和效果两个要素予以考察;二是发展性研究,重点是考察毕业生的技术等级。我们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1)一定社会经济水平下的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相关,尤其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要求有相应的教育资源相匹配。(2)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理论是衡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济价值的重要指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教学质量和高等职业技术专门化的程度方面存在着差别,从而导致两者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差别。(3)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劳动力需求存在差异,要求有相应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并非高学历、高职称劳动力资源越多越好。(4)教育的产业属性决定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属性和办学特色,即产学研结合。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第一,在一个技术合作程度较高的基层劳动组织中,由劳动者个人受教育背景因素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在缩小。这可能是劳动者在生产中互帮互学,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结果。第二,劳动者的工作努力程度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影响。它是教育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因此,如果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期望与需求同他们未来的工作需求相一致,那么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这种间接影响则是积极的。如果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期望同其工作要求匹配得不好,如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不对口,那么这种间接影响则可能是消极的。
 
      三、对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大力发展和改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大大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02年9月4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到了新的高度。截至2001年底,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总数已达1314所,约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8%。当年高职高专在校生增加到639.74万人,占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4%。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
   
      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大批的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高、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各种类型的城乡劳动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许多指标需要职业技术教育来支持和完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例,中国加入WTO后,许多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现代加工制造业的中心。而加工制造业正在向高技术技能型转移,需要大量的新型产业工人和中间型人才。然而,由于我国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把职业技术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致使这类中、初级人才供不应求,造成许多企业和部门内部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人才的比例失调,其发展能力和技术水平也不高。现在高级技工已成稀缺人才,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面临的“技工荒”,正是过去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表现。[2]也是目前企业竞争、创新、发展的瓶颈所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高职院校虽然总体规模庞大,但是大而不强,明显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普通高校的办学思想、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基本上是为培养理论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的,使得大量的普通高校,特别是专科学校的毕业生缺乏就业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种由于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劳动力供需方面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
   
      因此,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研究不是必要性的问题,而是发展的选择性即如何发展的问题。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现实看,那些能够使毕业生做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阵地。普通高校的职业技术学院或大型企业集团主办的高职院校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这种发展是不充分的,仍处在初创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尚存差距。根据以上考察和分析,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产性特点,提高教育对经济的适应性和支持性,有利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结合。我们的研究仅仅只是考察了机械制造业内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尚需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考察其他企业以及其他经济部门,如高技术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的情况,以便确定这一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第二,建立大众化就业模式和心态,有利于克服高等教育内部无序竞争的现象,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逐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实现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双赢。目前我国的大众化就业模式尚有待建立,特别是要促使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转变。
   
      第三,克服人才高消费现象,减少教育资源浪费。一定意义上说,最大的浪费是结构性浪费,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如此。一方面高等教育赖以发展的资源紧缺,另一方面,由于结构不合理,培养的人才大量浪费,现实中的“高材低用”现象并不鲜见。这种教育资源的低效甚至是无效配置实质上是无效教育的一种体现。

      第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数量、质量、结构、规模协调发展的机制,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根据教育经济学的理论,任何社会的人力需求构成都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形结构,即对低、中、高级人力的需求是递减的,对低、中级人才的需求较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较少,这是社会分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实际而言,我国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的发展中国家,许多传统部门、经济不发达地区对受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各级人才的需求量还很大。因此,我们应正视劳动就业与社会效益的矛盾,数量、质量、结构、规模不相协调的矛盾,产业、学校、科研相脱节的矛盾,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建立协调发展的机制,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3]
 
参考文献:
[1]朱振国,张旭东.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持续健康发展 [N].光明日报,2003-01-23.
[2]高英雄.高级技工为何短缺[N].光明日报,2002-04-ol (6).
[3]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 转自:《高等教育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