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在困难中坚定前行(汪瑞林)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4-12-25浏览次数:57

                                             
                                                      就业:在困难中坚定前行

                                                                     
                                                                   (汪瑞林)

   “到9月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圆满完成了国务院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在日前召开的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的发言让很多人舒了一口气。在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在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当周部长传达国务院“达到或高于2003年同期水平”的任务时,与会代表们坦言压力太大,一些同志甚至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项指标要求的背后有什么重要意义?
 
  一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一语道破:如果2004年能实现“软着陆”,我们心里就有底了!因为这一两年来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改革,新政策、新机制能不能发挥良好作用,2004年是一个检验,同时在毕业生如此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如果能实现不低于2003年的就业率,未来的各种困难有什么不能克服呢?
 
  如今,200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落下帷幕,2005届毕业生就业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2004年就业工作不仅完成了量化的预定目标,还在建立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可喜的变化。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正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就业率:来之不易的3%的超越
 
  尽管人们对于目前就业率的统计是否准确和科学存在争议,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就业率毫无疑问是衡量就业状况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
 
  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人,较2003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32%。截至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204万,比去年同期增加56万人。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本科生84%,高职(专科)生61%,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个百分点。这个被一些人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现实。
 
  在社会需求没有太大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三峰叠加”,毕业生总量净增68万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是什么?
 
  在众多的原因当中,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工作和新政策、新机制作用的发挥是最重要的。国务院、教育部为一个年度的就业工作开了两次全国性会议,这样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破除障碍、拓宽渠道”的指导思想切切实实落到了实处。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健全了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其中有19个省建立了地市级领导协调机制,28个省市建立了就业工作定期报告制度和毕业生就业率公布制度。
 
  高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今年普遍实施了“一把手”工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就业工作动员早、部署早、落实早,为毕业生双选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良好的服务。
 
  部际联席会议:众人划桨开大船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200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民政部、国家工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共青团中央等10个部门按照部际联系会议的分工和各自职责,在构建政策体系、培育市场、提供就业服务等方面通力合作,形成了一股合力。
 
  今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大学生就业论坛”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指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为推进大学生就业采取了7条具体措施,如在高职院校以及部分本科高校毕业生中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工作;专门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信息,组织召开供需见面会;选派优秀的职业指导师,协助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在大中城市的劳动市场开辟针对高校毕业生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服务窗口,提供职业介绍、求职指导等系列服务;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小额贷款、税费减免、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开展青年职业见习试点工作;为进行失业登记的毕业生提供免费服务等。
 
  人事部拥有较大的人才市场网络,针对2004届毕业生,人事部组织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通过现场招聘会和“中国国家人才网”等网站为供需双方提供服务。人事部组织召开的“全国人才交流大会”,专门收集了大量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信息,并向几乎所有高校发布了宣传材料。
 
  12月上旬,针对2005届毕业生,人事部组织举办了“全国人才市场第二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在全国各地共举办93场现场招聘会,参会招聘的单位超过1.36万家,招聘人数达25.8万人;全国共有132家人才网站参加“服务周”网络招聘大会,为6300多家用人单位发布了招聘信息,提供职位数28533个,招聘人数14.3万人。人事部还于12月1日开通了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免费为高校毕业生、军转干部及部分公派留学生求职提供市场需求信息等服务。
 
  共青团中央在组织选拔西部志愿者、组织青年进行创业培训方面与教育部密切合作,工作卓有成效。不同部门的齐心协力,大大疏通了信息沟通的渠道,也创造了全社会关心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高职:就业推动深层次改革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突出表现在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上不去,总体就业率就不可能有大的提高。教育部部长周济多次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为促进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4月8日教育部专门召开了“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
 
  2004年高职毕业生达147万人,比2003年增加51万人,增幅达53.1%。在此情况下,就业率达到61%,比去年增长了6个百分点。这样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比就业率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进行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的调整,创新就业思路,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建筑市场一线工地,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引导毕业生眼睛向下,到今年5月,实现了毕业生100%就业;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推行“订单式”培养,连年就业率达95%以上;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模块式教学平台,实行“双证书”制度,该校汽车专业98%的毕业生取得高级工证书;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自2004年开始,每个系建立两个以上的就业基地,就业基地成为稳定的需求源;西安外事职业学院配备47名专职人员来作就业工作,在沿海一带还聘请一批兼职人员来帮助学生找工作,在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学期,每周组织一次大型招聘会……
 
  这些积极推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就业工作投入力度的高职院校,都取得较高的就业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率高于90%的高职院校就有13所。他们用实际行动和成绩证明:只要路子走对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并不难。
 
  西部:唱响音韵和谐的主旋律
 
  西部大开发需要人才,西部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到西部就业,从高校的就业教育宣传开始变为毕业生发自内心的自觉选择。
 
  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无疑是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今年清华大学到西部地区和国家重点行业就业的毕业生约占就业人数的33.8%。同时,研究生中,到西部地区和国防军工单位、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就业的人数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43.6%,均创新高。其中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为94人,一半是共产党员。有些重点单位,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数年来没有吸收到清华的毕业生,今年通过双向选择引进了4名毕业生。清华大学热能系博士生黄河,谢绝日本东京一家大公司的邀请,签约了四川巴蜀电力开发公司,他说:“西部给了我大展身手的舞台,有这一点就足够了……”许多毕业生正是像黄河一样,看中了西部广阔的发展舞台。
 
  说到西部就业,就不得不说西部志愿者。2004年,在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的组织下,两次共选派西部志愿者6212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主旋律由此唱响。
 
  2004年,吸引和号召毕业生投身西部志愿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逐步落实,教育部出台政策规定,凡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并完成服务期、考核合格的志愿者,符合报考条件,在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可享受初试总分加10分的政策;在同等条件下招生单位应优先录取。重庆、黑龙江、云南、辽宁等省市都出台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毕业生投身西部服务计划。
 
  西部服务计划的顺利进行不仅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报名奔赴西部,而且表现在服务期满的去向方面。据统计,2004年有1700多名一年期志愿者服务期满,其中有200多人自愿留在西部就业或自主创业。西部的广阔需求和多样化、市场化的人才资源配置手段为毕业生扎根西部提供了条件。回到东部和中部就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找到了较为理想的就业岗位。志愿服务的经历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培养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精神,2004年仅苏宁电器集团就招聘了500名西部志愿者,并承诺在2004年到2008年间,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专门招收西部志愿服务计划期满的大学生志愿者。
 
  网上招聘:开辟双向沟通的无形市场
 
  2004年,毕业生招聘活动的形式进一步多样化、立体化,以校园招聘会为主体、以大中型双选会和校际联办双选会为辅,现场招聘和网上招聘相结合的招聘格局初步形成。网络招聘因其信息量大、效率高、成本低而受到青睐,发展迅速。
 
  3月25日至4月25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负责的“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与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全国中小企业网上招聘月”活动,仅3月25日一天的点击量就达到220.18万次;共有799家企业参加招聘会,招聘人数8889人。
 
  在前几次成功举办的基础上,11月22日至28日,教育部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再次主办“全国大中型企业和200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网上双选周”。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双选周”期间平均日点击量达675万,注册企业7415个,招聘岗位23276个,共计招聘约10万人,其中国资委所属企业招聘2.7万人。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求职行为更加理性,教师职业受到青睐,而片面追求京沪等大城市的倾向在逐步减弱。
 
  除了此次双选周外,教育部还与信息产业部、建设部分别联合主办信息产业和建设行业毕业生网上“双选周”活动。北京市今年取消了连续多年举办的5场分学科专场招聘会,改为举办“网上双选周”以及多场次的小型分类招聘会。网上招聘会,正为毕业生就业搭建起一个看不见的高效率平台。
 
  就业服务:驶入信息化时代的快车道
 
  2004年,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个性化指导理念的践行,以及信息化服务手段的应用。
 
  到2004年底,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网,90%以上的本科院校已经开通就业网。就业信息网在建立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发布需求信息和招聘会信息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网络之外的信息化手段也开始被使用,如电子科技大学在校内安装了大屏幕电子显示屏,实时向毕业生播放各种就业信息和用人单位资料;东北师范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家推出手机定制服务,将各种需求信息以及招聘会信息通过短信“零时差”地传递给毕业生,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毕业生就业都将面临困难局面,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确定的2005年目标是不低于2004年同期水平。对此目标,正如周济部长所说:“既非轻而易举,也不是高不可攀,是实事求是的,也是需要经过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方能实现的。”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1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