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探索新模式——湖北职院快速崛起启示录之一
2004年9月3日,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新生报到的第一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新生把学院千余平方米的报名大厅挤得水泄不通,校园招生网站点击率持续攀高,咨询电话被打爆。上线报考湖北职院的考生达1万多人,远远超过了招生录取计划。学校不得不忍痛割爱,有近一半的学生档案被退回。
短短5年的艰苦创业,就得到市场的丰厚回报,湖北职院的创业者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5年前,这里还是田埂交错、沟壑纵横的空旷之地;转眼间,这里可开鹿鸣之宴,可赋菁莪之诗。
12月10日,站在花团锦簇、湖清柳绿的校园中,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友清笑容灿烂。指点着周围气势宏大的建筑群,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已经很难让师生们想象当年是怎样在一片荒地上创业的了。”实际上,李友清所说的“当年”,也仅仅是5年前。
湖北职院前身是孝感职业技术学院,是1998年由孝感市的教育学院、财贸学校、卫生学校和机电工程学校四所学校合并组建的,为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一批14所高职院校之一。
当几个院领导初到学院时,办公无地点、开支无经费,休息无住所。合并之初,两个分院还背负2300多万元债务包袱。在职职工的工资、学院的开支经费及一期工程建设所需亿元资金完全靠自筹解决。院领导在深入调查中发现,学院面临的困难虽多,但首要问题是由于四校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中,部分干部教职工的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对组建新学院的思想不统一,人心就像分布在孝感市区不同角落的4所学校一样,七零八落。
真正的合并是人心的整合。学院党委把统一思想放在首位,在全院教职员工建设学院动员大会上,李友清说,合并组建新学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只有在战略上站得高一些,牢牢把握住高职教育的市场趋势,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学院才能绝处逢生。学院党委围绕“职院建设需要我,我为职院做什么”这一主题,组织教职员工进行为期2个多月的学习、讨论,集思广益。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全体教职工顾全大局,思路清晰,目标长远,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有力推进了四校合并进程。学院起步初始,面临教育部对全国高职院校进行评估验收。如果不在剩下的一年多时间里完成教学实验大楼、综合大楼、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教工宿舍等硬件设施的建设,结果只有一个:面临“摘牌”。
此时的职院,“兜”里没有什么钱,近千名教职工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钱办学?要在一片空地上建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岂非天方夜谭?
如何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件实事”之一?一个“建”字,让学院领导坐卧不安,倍受煎熬。按常规路子,学院花几年时间也凑不齐这笔启动资金。路在何方?1999年初,学院班子成员到南方考察,在广州找到了办学的“新钥匙”。
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民办职校,是弟兄俩筹措60万元,在几十亩地上办起的一所学校,他们利用各方亲朋关系网络了1000余家企业,学院为这些企业定向输送合格的毕业生,白云职院也因此红火起来。李友清当时就想,湖北职院起步条件比白云职院要好,又有办学基础,人力资源丰富,只要观念跟上了,战略定对了,一定能比他们办得更好。
考察回来,李友清代表院党委和盘托出想法:“穷国办教育难。我当过县市的书记市长,学校不能瞅着地方财政拨款搞建设。我们地处中部,要为建设一流高职学院找到一条路子。手里没有钱,我们却有一笔无形资本——学院这块牌子。可以考虑把学院引向市场,让社会参与办学。”
学院党委一班人形成共识,按照民营机制的思路,面向市场办学,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盘活内部资源,引进外部资金,建立起多元化投资、筹资机制。观念一变天地宽。通过引资、借贷、募捐、争取各级政府投资或政策支持等多种形式,学院很快就筹集资金7000多万元,如期启动一期工程的建设。
与此同时,在后勤实现一次性剥离改革成功后,学院尝试以企业运作方式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把后勤总公司的部分设施项目以股份的形式向社会和教职工出售,盘活了固定资产,将流动资金用在教学实训这个刀刃上。
奔跑在创业的路上,学院领导与时间赛跑,惜时如金。李友清和他的同事们在南方考察职业技术院校校园建设时,一下车就跑进了学校。走出校门,他们又直奔车站机场。四天时间,考察组吃了八餐方便面,奔波深圳、广州等地,取回了“真经”。南方归来,院领导来不及休息,就直奔正在建设的工地。
凭着这种艰苦实干的韧劲,湖北职院赢得了时间给予的机遇和回报。经过历时一年多的紧张建设,学院教学实验大楼、综合大楼、学生食堂拔地而起,一期工程全部竣工。前来评估验收的教育部、教育厅专家对学院领导说,湖北职院建设规模大,起点高,速度快,提前达到了验收指标,赢得了比同类高校先行一至两年的宝贵时间。
5年的滚动发展,学院共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目前校园面积达1010亩,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办学规模达到1.3万人,教职员工的年均收入较合并之初增长了66%。而学院没有欠一分钱的债。
2001年5月18日,在学院挂牌2周年暨新校区落成典礼上,原科技部副部长韩德乾由衷地对学院领导讲:即使有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建设成这样美的学校实属不易,而你们是在没有钱的情况下做到的,真是创造了中国地方高校建设史上的奇迹。
围棋讲究造势,实力不够可以由厚势弥补。不在创新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上造出“势”来,怎会有学院的持续发展?如同下棋。如果一个棋手只知道造势而忽视实地,棋至中盘可能就败局已定。与一期工程建设同步,人力资源开发被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怎样重新组合,最大限度发挥这些人的潜能,吹皱湖北职院一池春水,实现湖北职院快速崛起?
院长彭汉庆说,与在一片空地上建校园相比,这是学院跨越式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难题。“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湖北职院领导很欣赏这句话。支点从何而来?学院党委先从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这块硬骨头“啃起”,实行大刀阔斧改革。
学院领导考察了省内外30多所高校,请教上百名专家,走访近千名教工,先后拿出几套改革方案反复讨论论证,最后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学院实际的改革方案。学院所有教职员工实行竞争上岗,不设无事之岗,不用无用之人,不发无效之钱。5年来组织1500多人次进行了3轮28批次竞争上岗,打破了“板块”结构。
与之配套的措施有二:以岗定薪。推行岗位系数工资制,将每个教职工的档案工资分成7:3,70%作为基本工资,30%作为浮动工资列入岗位工资,按数量和质量分档核发,拉开分配差距;学院对每个岗位制定了规范的岗位职责和严格的考核标准,按1%比例实行末位待岗。方案运作起初,把改革变成全校上下的共识遇到的阻力在所难免。部分教职工习惯了“吃大锅饭”。有的教师说,“从来是我考别人,怎么现在又重新考起我了”。一时,阻力重重。
学院班子成员首先统一思想,顶住各方压力,在全院教职员工大会上陈其利害:“市场经济就是竞争,不进行改革,学院只能是一潭死水,无从谈发展。”由于思想工作的细致到位,在竞争中落岗人员没有一人找组织扯皮。 回想人事、分配制度的突破,负责起草改革方案的副院长李旭东用“胆颤心惊”形容当时的心境。“不过最终,改革关键是改造了人,带来了教师观念的变化,一些职工从不干事到找事干,彻底打破了以往的平均主义。全院职工深深体会到有‘为’才有‘位’。”
5年,湖北职院跃升到一个高度。2000年以来,来自国内外的100多所高校到该院考察和取经,湖北职院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高等职教领域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