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 孕育新希望——湖北职院快速崛起启示录之三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4-12-25浏览次数:134

       高质 孕育新希望——湖北职院快速崛起启示录之三


    
      2003年7月份,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向社会公开招聘15名医护人员,来自湖北职院护理系的5名专科毕业生与其它院校70名本科生一同应聘。经过笔试、口试、操作的比试,一、二、三名全是湖北职院的毕业生,令当地卫生部门刮目相看。9月份,瑞安市卫生局组织27名医护人员,送到湖北职院培训学习。不仅是护理专业,湖北职院很多专业的毕业生以其“富有朝气、灵气和锐气、动手能力强、能吃苦、务实”的特点赢得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赞誉。
    
    “他们对本专业技能的了解和处理突发技术问题的能力,很难让人相信是刚毕业的学生。”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如此评价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如果把职业院校的办学比作航船的话,那么,生源和就业市场无疑就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大海。目前一些高职院校遇到“学生招不来,毕业生走不出”的困境,湖北职院分析后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其“产品”尚不完全对路。高职院校办学只有紧“盯”企业,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人才,才有出路,其“产品”就会有“销路”。什么样的学生是企业所需人才﹖学院领导班子非常清醒,他们必须先为自己的学生“定位”,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这是办学的关键。院领导带领一群教学骨干找学者访专家,开始了持续数月的专题调研。在向学院提交的报告中,用“高质、强能、实用”来概括他们将要培养人才的目标。
   
      湖北职院发挥产学研网络的作用,推行“订单式教育”,建立起“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办学机制。招生和就业本来是学校工作链条中先后之别的两个环节,湖北职院反其道而行之,将就业作为“招生——培养——就业”单元链条的起点来审视。
   
      学院定期到实习单位、人才市场、用人单位进行信息调查,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学生家长进行抽样调查,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循环系统中去,作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依据和指导。毕业生实行终身服务制度,在全国建立30多个就业服务中心,常年开展毕业生推介和服务工作。
    
      事实证明,这种培养方法成效是显著的。2000年,武汉香格里拉大酒店向湖北职院“订购”50名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校及时组织生源,成立“香格里拉班”,常年为其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学院建在深圳的实习实训基地很受好评,深圳社区医院每年向湖北职院“订购”200名医学、护理专业毕业生。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难有高质量的学生。学校整体升格后,师资队伍素质能不能得到整体提升,从而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这是湖北职院领导班子面对的另一个挑战。
    
    “高职教育不能依靠普通大学的‘老三型’——学术型教师、学科型课程和科研型实验室,而必须打造出自己的‘新三型’——‘双师型’教师、能力本位型课程和产教结合型基地。”院党委认为,没有“双师型”的教师,就不会有合格的高职学生。
    
      按照全面转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学院引导中青年教师逐步向工程师、会计师、医师、审计师、设计师、律师等复合型方向发展,每年安排200名教师到对口的企事业单位进行2个月的实训。
    
      他们实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战略,面向国内外引进人才。学院聘请了中科院院士杨叔子、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教授诺顿、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韩照红等4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常年从大型企事业单位聘请120多名高级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由此带来的“鲶鱼效应”激发了全院教师队伍的整体活力。一时间,教职工人人有压力,人人都在谋求创新。近年来,教师获得国家专利近百项,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800多篇,出版专著30多部,三分之一以上教师拥有了双职称。
    
      教育理念必须通过课程才能得以实现。从2000年开始,学院全面展开课程与教材综合改革试验,大胆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材内容,从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吸收鲜活的内容,组织编写专用教材30多部;同时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分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交替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不拘一格、形式多样,使学生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做到“应知”和“应会”。
    
      学院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好理论课的同时,还安排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实训室利用仿真职业环境学习专业技能,到校内实习工厂和校外实习基地“真刀实枪”地操练。学院实验课开出率一直保持很高,真正做到时间落实、设备落实、内容落实、训练落实。按照“市场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原则,学院还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培训考试,掌握一门到几门职业技能,在取得学历证书、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同时,再考取本专业所需要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2000级临床医学学生李明伟,在实习阶段,自己联系单位,先后到湖北口腔医院、卫生部所属口腔医院、黑龙江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实习,掌握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大二期间就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有价值论文3篇。毕业时,黑龙江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点名要他。
    
      湖北职院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施,多方面提升学生素质。学院利用良好的办学环境,创造条件逐步开设艺术类、文化类、历史类、科技类、管理类等方面的选修课。多方联系,邀名家、名师到校举办系列人文讲座,韩德乾、邹时炎、杨叔子、方惠坚、戴士弘、周大仁、诺顿等知名专家和学者不时出现在大礼堂和学术报告厅,引导学生关注前沿问题和永恒话题,“科学人文,相融则绿”主题曾引发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在2003年全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知识电视大赛决赛中,湖北职院大学生组成的孝感代表队获得第二名。
    
      在一所职业技术教育的学院里,人文教育也如火如荼,湖北职院似乎显得有点“另类”。可在学院领导看来,大力开展人文教育,会拓展学生的思想平台,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舒展,也是实践着“人人是人才、个个可成功”的育人理念。
    
      学院营造的技术攻关、技能比武氛围浓厚。6名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大二学生冯华栋、李向科研制的隐形眼镜取戴器获得国家专利;人文艺术系杨金泉同学创作的蒙牛广告,被蒙牛公司采用上了中央电视台,同时获得全省大学生科技成果二等奖…… 一专多能,能文能武,让学生没有毕业就成为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了湖北职院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今年5月,苏州高创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打电话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要全部录用正在该公司实习的12名湖北职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中心负责人遗憾地告诉对方,本专业应届毕业生141名,除10人专升本继续深造外,其余已全部找到工作,现在只能预订明年的毕业生。
    
      “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实现了办学良性循环。湖北职院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万余名莘莘学子。这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8.3%,其中机电工程系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是100%。
    
      省教育厅厅长路钢视察学院后顿生感言:“在湖北职院,我看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硕果和创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