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探索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12-25浏览次数:111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余治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提升与实践同步推进,着力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作,创新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浓郁立德树人氛围,厚植成职育人土壤,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坚持立德树人,构建成职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创新举措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和课程建设模式  。简言之,课程思政就是通过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来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这里的“课程”一词具有广狭两种含义:在广义上,指的是包括思想政治课在内的全部课程,狭义上,指的只是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他课程。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从狭义层面上来解读的。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课程育人或课程思政排在首位,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为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育,而教育的主要平台和途径是课程。通过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实现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高等学校办学和育人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学院党委以创新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为主要抓手,着力破解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育人痛点,整合资源,协同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

(一)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创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一是坚持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认识课程思政,以“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为牵引,完善“党委领导、行业参与、教务主导、思政指导、全员育人”的育人制度体系,增强育人制度协同,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与激励机制。二是不断明晰工作思路,形成有力推进举措,制定出台《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验收标准》等相关文件,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不断深化“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都育人”的格局。三是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动同步并进,学院党委书记牵头,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务处等部门的精兵强将,积极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政策与理论研究,多次聘请专家进行课程思政等专题讲座,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中,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保障、有激励。

(二)持续深化课程建设,构建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地体现了显性教育的特点,那么课程思政则集中体现了隐性教育的特点。显性教育带有刚性灌输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仅有显性教育又不够。隐性教育因其具有柔性缓进的特点,能够有效避免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既需要思政课显性教育的“大水漫灌”,又需要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精准滴灌”,协同育人。一是高质量推动思政课程建设,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创新构建“价值引领、能力本位”教学设计理念,聚焦资源、教材、教法、师资改革,实施“思政创优”工程,开发“明德e堂”微信平台,研制140余个微课资源库,建设“四馆五室”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中心,打造“两微一云”(即微信平台、微课资源和云班课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混合翻转,提升课程口感,打造有情有义、有棱有角的铸魂育人金课,发挥立德树人的引领示范功能,帮助学生打好一生健康成长的政治底色。二是高质量建设公共基础课程。重点建设了《国学与天府文化》《创新设计思维》等为代表的一批涵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法治意识、职业核心能力的通识课程,陶冶学生情操,温润学生心灵,涵养人品人格,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三是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打造以《旅游产品策划》《税收策划》《医用护理》等一批专业课程思政,从课程所涉及专业、行业、国家、国际、交流、文化、历史等视角,促进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培育工匠精神。通过三类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思政课程引领示范、文化基础课程涵养夯实和专业课程思政深化拓展的课程思政体系,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所有课堂都承担育人责任,所有课程都旗帜鲜明地站稳立场,针锋相对地批判错误观点、引领社会思潮,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三)抓好“三个关键环节”,构建协同育人的路径策略。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遵循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重心在院系、成效在学生的总体思路,紧紧抓住“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和教育者先受教育”这三个关键环节,破解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两张皮”。一是深度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课程所归属或者服务的专业(学科),结合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行业属性和要求的职业素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国际国内时政,持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等,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体现课程承载思政的课程观。二是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润物无声滋养学生心灵。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原则,将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像“盐”一样有机融入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提高育人实效,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三是秉承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千方百计不断增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培养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学名师和团队。

二、坚持立德树人,构建成职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主要成效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围绕“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体系与路径改革研究”进行探索与创新,充分挖掘各个专业知识的思政元素,将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和塑造贯穿到教与学的全方面和全过程,制定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过程管理制度和验收标准,形成了具有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体系与路径策略,提高了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取得了较好的理论成果和技术成果,同时发挥了良好的育人成果和社会效益。

(一)理论探索有成果。《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体系与路径改革研究》课题入选四川省2018-2020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并结题,出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导航与实践教程》和《创新设计思维》思政课活页式实践教材和课程思政校本教材,出版专著《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新论》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发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论文多篇。

(二)教改实践有成效。研制完成《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验收标准》《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改革计划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一页纸”管理清单》等系列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管理文件,强调党委主体责任,形成了激励机制,强化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初步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提炼出“创新中国、服务成都”的课程思政核心教育理念,以此开发40余门高质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

(三)教师能力有提升。李丹老师参加教育部首届“教学能力”展示比赛获特等奖(四川省高职唯一),蒋家胜工作室成为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批名师工作室(省内高职唯一),思政教师参加四川省思政课“精彩一课”讲课比赛荣获一、二、三等奖,参加四川省高职教学能力大赛荣获一、二、三等奖,《借鉴“服务学习”理念,构建高职思政课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四川省第六届教学成果二等奖,《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获得全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示范案例50强,《四大举措铸魂育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网络思政工作探索》获得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50强。

三、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从当前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发挥不足、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没有形成同频共振、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困扰着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建设。如何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机制,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在思想认识和顶层设计方面。部分教师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依然存在,对专业课程思政工作不够重视,认为专业课程教学中没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部门和教师之间的教学合力、协同育人效应没有完全形成,课程思政工作推动仍需加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研究和资源建设较成熟,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课程思政研究和实践并不系统成熟。

(二)在实施效果和评价体系方面。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需提高。专业教学中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需要进一步挖掘身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结合当前政治、经济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和对待社会问题。此外,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需要继续完善。“课程思政”的相关评比奖励机制已经建立,但还没有完全纳入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的衡量指标还需细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育人过程的考评体系不完善,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

(三)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队伍建设方面。部分专业教师只熟悉自己专业,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识不深,业务能力不强,“只教书不育德”,感觉课程思政工作无从下手,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单兵作战的现象依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到人人的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待提高。

四、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持续改进措施

新时代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不断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积极推广运用蓝墨云信息教育技术手段,推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建设理念科学、形式多样、管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培育学生理论骨干和理论社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品质,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式,优化课程考核方式与题型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体系。

(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一批成体系、有深度的“课程思政”系列课程。深入分析已开设课程类型、选课情况、课程内容、思政元素、受众学生、课后反馈等数据;充分整合校内外通识类师资资源、课程资源,依托我院敬业文化研究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平台,打造开发一批既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功能,又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新时代大学生需求的通识系列课程。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专业课育人模式。各专业要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元素,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进一步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让“立德树人”育人理念浸润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专业要为“课程思政”建设制定“任务书”,绘制“线路图”,明确“时间表”,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修订、教材内容完善、教案撰写、课堂教学传授、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将教书育人的内涵建设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让所有专业课程都能突出育人价值。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深化全员育人意识,使得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院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在专业发展上提升有效育人能力,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让所有教师、所以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共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布时间: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