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三·三”战略 推进二次创业(李友清)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4-12-25浏览次数:49

                                            实施“三·三”战略   推进二次创业
                                                                        
                                                                  (李友清)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深化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方针。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与时俱进,就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湖北职院创建五年来,在资金匮乏、包袱沉重的情况下,以市场为本位,自加压力,负重拼搏,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不仅自筹资金1.5亿元完成了第一次创业合并组建、征地建设的任务,而且创新了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符合高职要求的办学理念,使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省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为了适应新形势,站在新起点,集中全院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抢抓机遇,乘势快上,实现新跨越,再攀新高峰,学院确定全面实施“三·三”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二次创业。 
 
       
      一、着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实施“三育人”工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指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的教育,由于长期走的是精英教育、应试教育的道路,使教育发展走向了片面性,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注重知识考试的分数,注重学生应试的效果。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忽视了人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由此出现了不少高分低能、高分低德、低分低能、低分低德的学生。“三育人”工程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就是教学、管理、服务三方面的工作者,都要立足自己的岗位,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努力奋斗。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说不论教学工作者、管理工作者,还是服务工作者,必须以自己渊博的知识、美好的德行来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教师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能够潜心育人;绝大多数的管理服务人员也能敬业爱岗,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但由于长期的精英教育、应试教育,也使部分教育工作者心理出现扭曲。有不少同志待遇高了,性情也高了,但师德差了,只教书不育人;管理也是浮于表面,管人不管思想,管人不管言行,管人不管教育;服务不姓教,服务为赚钱,赚钱才服务,利润大小决定服务水平质量。这样造成了教学与育人脱节,管理与育人脱节,服务与育人脱节,由此出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真空、素质教育的断层。相反,还有不少教职工埋怨学校招收的学生质量差,斥责学生素质低,而对新时期学生思想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没有办法做工作,只是责怪:“朽木不可雕也!”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要富国强民,振兴中华,大学就是中华民族人才的摇篮,必须搞好“三育人”,潜心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而努力。“三育人”工程是实行整体推进,上下联动、各方配合营造育人环境;“三育人”工程就是要利用一切宣传阵地、宣传工具开展宣传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教育人,以典型的宣传引导人,以民族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三育人”工程就是要采取沟通、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育人活动,使思想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以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二、面向市场,充分利用社会智力、物力资源,构建三大经济支柱

      江泽民同志指出:“‘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是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根据“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思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国家投入极其有限的条件下,要把学院做强做大,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学院决定走“混合经济”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社会智力、物力资源,努力构建三大经济支柱。
    
     (一)深化教学改革,以质量立院,夯实招生经济支柱
      通过几年的努力,拓宽办学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办学,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使在校生达到了15000多人,已形成学院发展的经济支柱。如何保持学院可持续性发展,夯实这一经济支柱,学院党委确定了苦练内功,靠质量立院的指导方针。为此,我们正在全力推进三大改革:一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综合效益。二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彻底打破“大锅饭”。三是围绕开发学生的能力和智慧,按行业、企业和社会对每个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标准,强力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四大转变:一是由传授知识的学历型教育转向能力培养的就业教育。二是由外延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内涵发展。三是由理论型教师转向双师型教师。四是由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三大改革、四大转变,转变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以质量占领市场,占领潮头,夯实招生经济支柱。
    
     (二)围绕专业办产业,培育壮大产业经济支柱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可供利用的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快速发展自己,学院确定了围绕专业办产业,培育壮大产业经济支柱的战略方针。围绕专业办产业,这是走产学研道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教育与就业零距离的根本途径;这是在国家投入严重不足,充分利用专业智力资源、人才优势融合社会资源建设省级、国家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办学资金来源单一、走“混合经济模式”,加快学校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我们大力推进围绕专业办产业,走“专业+公司”的道路,营运好教学资源,采用招商引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式,大力吸纳和利用社会的智力资源、物力资源。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专业产业”办成学院的一大经济支柱,达到既服务教学,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既促进学院省级、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又增加学院的办学经费来源,也可达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减轻地方财政负担的目的。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方式,目前我院围绕专业办产业已组建了三个中心:汽车检测维修与驾驶培训中心、医学实验实训中心、宏源证券投资实训中心;四个厂:服装厂、印刷厂、金卫康水厂、金属加工厂;五大公司:科技产业开发总公司、后勤总公司、亚光医用电子有限公司、鄂职四方模具有限公司、艺雅广告传媒工程有限公司;既面向社会服务,又成为师生实践的“舞台”,其中,亚光医用电子有限公司与临床医学专业联合开发研制的ZT-12型生物组织脱水机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产品远销国内外,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
    
     (三)深化后勤体制改革,发展壮大后勤经济支柱
      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行动快,力度大,已得到了省教育厅、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今年春,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厦门会议特邀我院作了典型发言。后勤改革不仅坚持了姓“教”的观念,服务教学,服务师生,而且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02年后勤产业经营额达1000多万元,纳税170多万元。后勤总公司2002年还引进外资1000万元建了100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今年又引进外资1800万元建学生公寓20000平米。外商收费7年后,财产全部归学院所有。下一步学院还将通过引资等方式,建成学院教学工业园区和高科技园区,作为学院高科技开发、转化加工和学生实训中心。既培养骨干财源,又服务于教学,逐步把后勤产业建成学院的一大经济支柱。 
     
      三、抢抓机遇,苦练内功,全力向三大目标迈进
     
      江泽民同志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定要有主动精神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错过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寻旧,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我国的百年大计。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衰,重于教育。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实现小康的基础,这对高校来说是一个谋求发展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能不能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对我们学院来说,是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发展空间的关键所在,也是二次创业能否由理想目标变为现实的关键所在。为此,学院确定在进一步扩大建设,提高办学硬件水平的同时,抢抓机遇,苦练内功,创造条件,着力于人和学院的全面发展,把学院建成特色职院、示范职院,本科职院的三大奋斗目标。
    
      建特色学院:就是以市场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为本位,围绕市场需求设置,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改革教学和教学管理,在产学研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创新,在办学理念、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创新有其特色。
    
      建示范学院:就是以一流的校园、一流的工作、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教学质量展示学院。以全新的思路和举措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学改革,落实“三育人”,创新育人环境,营造育人氛围,具备良好的党风、教风、校风和学风;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就业率高,办学成效显著,各项工作都能走在全国同类学校的前列。
     
      建高职本科:就是适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职教育的发展,力争在建设省级以上精品课程、重点专业、特色实训中心的基础上,构建高职的本科专业,提升高质、强能、实用的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把学院建成园林式、文化氛围浓厚的本科职院。

                                                                                     原载《咨询与政策》2003年第11期